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参与《领读经典》课程有感——使文学“生活”化的美妙探索

发布日期:2019-07-17 09:50:46 点击次数:

在“领读经典”课上度过的五日,对我而言是一段色彩明丽的时光。在我最喜欢的文学生活馆,和志趣相似的伙伴,在老师的引领下,我们在群星璀璨、浩瀚无垠的文学宇宙中遨游。于这场文学的太空漫游里,我不仅初识了每个朝代的一部经典,也结识了敬慕已久的师长,结交到书品相似的伙伴。“领读经典”的授课地点“文学生活馆”,也正迈出校园、走向社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实际上,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浮躁时代,经典仍具有不息的生命力、历久弥新的不朽魅力、隽永的借鉴价值。而“领读经典”与文学生活馆,正恰好是解读经典的两个绝妙途径。

感谢所有任课老师、文学生活馆创办人谢老师和文学生活馆。在这个火热的仲夏,我们因此得以参与一场同样火热的文学盛宴。

我的暑假带着中华文墨的芬芳

“《山海经》”“古诗十九首”“《聊斋志异》”“如何阅读国学经典?”“分享交流会”……刚拿到课表,我困惑地挠挠脑袋——为什么这样安排课程?仅用两个半小时,老师如何能剖析完一整本经典著作呢?在余下的五日,随着答案逐渐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国学经典”于我而言不再是面纱下的神秘容颜。在老师们的领读下,遥不可及的国学经典逐渐血肉饱满、鲜活生动起来。

“领读经典”的课程安排,打破了传统文学史的编排方式。“一部朝代,一部经典”的讲授方法,为我们提供“以小见大”的视角,让我们在体察文学作品的同时,也得以感知作品背后的时代。由于课时时长有限,老师很难在两个半小时内展现作品的全貌,于是每位老师几乎都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切入,剖析自己领读的作品。廖群老师从“《山海经》属于一本什么类型的书?”展开,为大家介绍其中的神怪、分享“我们耳熟能详却道不出出处”的神怪故事;“《搜神传》”一课宛如昨日,在李雁老师鲜活的演绎下,“鬼”是可爱的、真诚的,而“人”是善变的、多疑的;《聊斋志异》有四百九十余篇,仅一堂课我们难以观其全貌,李桂奎老师便从“梦幻情缘”的角度,剖析蒲松龄在此书寄托的“自我”;刘祖国老师和马兵老师分别为我们介绍“如何阅读国学经典、现代经典文学”,提供的方法简单易操作……和老师们度过的时间只是五天而已,我却感觉和大家一起经历了很多事情。从先秦时代悠悠走来,我们从《山海经》驶往现代文学,这是一场绮丽梦幻的文学冒险啊!

除了课程本身的精彩,老师们的高风亮节令我心生敬畏。我常常感觉“领读经典”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授课”,而是鼓励思考、交流甚至是质疑的“讲座”。很多老师都会在课程末尾询问大家是否留有疑问,并会在大家提出问题后,提供详细耐心的解释。尽管学识上老师们远远超过我们,但老师们对同学的态度,却永远是平等、谦和、包容的。结课的那天,我在日记本上写下:“小弱鸡,你要一直一直向老师们学习啊。”

令我惊喜的是,“领读经典”的课程不仅仅只在线下进行。听学长说,不久之后,大家就可以在线上看到“领读经典”上架啦。其实,线上的文学生活馆也正在逐渐成型。在喜马拉雅、荔枝、蜻蜓等音频APP上,我们都能窥见“文学生活馆”的影子;“文学生活馆”公众号也会同步更新讲座动态;《领读经典》系列读物是对课程内容的整理,第一系列也已出版。随着“线上、线下”两条线的逐步推进,文学经典已经逐步融入大家的生活,也激励着我们思考——“文学”在我们琐碎的日常生活中,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

对于这个问题,我尚还没有答案,但我现在能肯定的是,“文学是生活中的一抹鲜艳的亮色”。就像“领读经典”这门课一样,文学为我原本平淡无奇的暑假,涂抹上中华文墨的芬芳。

文学生活馆:一个逐渐成型的理想国

“领读经典”的上课地点是文学生活馆,一个很美丽的地方。

我认识“文学生活馆”的时间,比我真正认识“山东大学”还要早。去年八月初、刚得知被山大录取后,我曾来过山大一次,第一个走访的地方就是“文学生活馆”。那时,馆里还没有文创、街电,馆中布置也与现在有所不同。我和我的小伙伴都被惊艳到了——国内别的高校,都没有这样的一个可爱的地方啊!我们离开时静悄悄的,生怕惊扰到在馆里读书的同学。

而如今,即将走完大一的我,变成了文学生活馆的常客。我逐渐了解到,“文学生活”原本是温儒敏老师和谢锡文老师一起做的课题。老师们发现,其实公众对文学有很强烈的兴趣。在各方支持下,有了今天的“文学生活馆”。我很难定义“文学生活馆”的性质,既不是书店,也不是单纯的咖啡书吧——我们有咖啡,创客一条街中,属文学生活馆的咖啡最香醇,也只有文学生活馆的咖啡带有“keepromantic”“keepambitious”“keepreading”的告诫;我们有书,在馆里我总能发掘到有意思的书籍,我曾和菲茨杰拉德、博尔赫斯交谈过一个个下午;使“文学生活馆”不一样的是,我们还有讲座,每周六晚几乎都会有思维的盛宴在这里上演。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耶鲁的写作课”讲座举办的那个晚上,济南突降暴雨,我原本以为听讲座的人会比较少,但大堂还是坐得满满的(迟到的我只有后排座位了)。如果真的要给“文学生活馆”的性质下一个定义,不如说她是“理想国”吧——阅读的理想国、思考的理想国、文学的理想国。

而一年时间也让我目睹文学生活馆的变化。如前文所说,文学生活馆正从“单纯的线下”走向“线上、线下”的双线模式。瞬息即变的网络时代里,文学经典如何更有效地融入公众生活,也是我在思索的问题。有件事给了我一点启迪:我的父亲是“喜马拉雅”的重度使用者,在我的安利下,他也关注起喜马拉雅的“文学生活馆”。使用了一段时间后,老父亲主动过来反馈:“张磊老师讲的“《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很不错啊!我现在开始读这本书了。”这件事让我很开心地想到,在这个滚滚向前的飞速时代,大家可能很难拼凑出完整的时间阅读文学经典于是,相较简短、浓缩的线上音频更容易被传播和接受,这不也失为一种“文学走入公众生活”的好方式。引发的大家对这本书的兴趣,激发大家“读一读”的火苗,去亲身感受一部作品里的离合悲欢,对推广者和被推广者来说,都是件幸福的事儿啊。

而在文学生活馆举行的“领读经典”系列课程,也是一种“让文学步入生活”的美妙探索吧。如今,了解、喜爱文学生活馆的人们越来越多,孩子们、家长们、学者们都开始出现在馆里。在一个火辣辣的夏天,一位口干舌燥的行者在这栋精巧的白色建筑前停下,买一杯饮料,寻一本好书,度一个下午,不失为一次美丽浪漫的邂逅。文学生活馆像一个掷向水池的石子,激荡起每个入馆者思维的圈圈水花。

为我们的“生活的面包”上,插一朵玫瑰

马兵老师在“如何阅读现代文学经典”课上,对“经典”做过这样的阐述:“经典有种‘无法被同化的原创性’,是一种和作品背后的伟大心灵的沟通,每次阅读都让人宛然如新。”经典在一次阅读后并不会耗尽所有,反倒让人想在自己有了更多经历后,再次捧起,细细品读。

无疑地,诸如《荷马史诗》《哈姆雷特》这样的经典,在我们的时代,仍有其价值和意义。于是,“如何阅读经典”便成为一个迫切的难题。“领读”,也许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一则,老师挑选的每部书都是那个时代的杰作,比我们自己盲目的寻找更加高效;二则,老师多以“从一个视角切入的方法”介绍经典,为我们提供一个理解经典的很好角度,于是我们自己阅读时便更有目的性、趣味性。“领读”并不是把故事原貌全盘道出,而是交给聆听者一个打磨精致的、用来观察世界的棱镜,让聆听者亲身感受其中的世界。“领读”是一种浪漫的指引。

在悲伤、迷茫、痛苦充斥的真实生活中,文学往往被寄予美好的愿景、浪漫的想象,像一朵明艳的玫瑰。我曾经在一位文学院老师的结课作业中写道:“文学这一粒粒想象力的种子,曾在无数人们心灵的田野上恣意成长,在枯萎凋谢前迸射出惊人的生命力。背负着秘密伤痛的灵魂,羁旅异乡的游子,信仰丢弃的人们,迷失自我的心灵,最终都跪伏到文学的脚下,生根发芽、蓬勃生长,得以栖息,得到归宿。”我认为,文学是这个时代可被称为“信仰”的精神力量。

再回归到“领读经典”本身——通过“领读”的形式,以每个时代最值得一览的经典为载体,推广“文学生活化”的理念,是我对“领读经典”课程的理解。希望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也能挑一个悠闲的午后,读一本真正的文学经典。这朵玫瑰的馥郁芬芳,也就由老师的手中,传递与保留到了你的心间。

【供稿单位:历史文化学院    作者:徐馨蓉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张名轩 谢婷婷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最新发布

新闻排行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您是本站的第:64104994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