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藏在布卡后的女人

发布日期:2018-06-10 11:12:58 点击次数: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

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喀布尔》赛依伯

四百年前,来自大不里士的赛依伯邂逅喀布尔,慷慨的用“一千个灿烂的太阳”赞美看到的穆斯林妇女;四百年后,卡勒德·胡塞尼再次拾起笔墨,书写同一片土地上的故事。然而,有多少繁花满枝,就有多少秋叶飘零,纵使明月皎洁阳光灿烂,那贫瘠的土地却再难滋生出百年前的花来,坍圮的围墙内外,满是孤独与悲伤。

私生女玛利亚姆的童年和母亲娜娜在小村庄里平静的度过,每个星期四,因为父亲的来访,成为一周中最值得等待的日子。玛利亚姆活在父亲的故事里,活在每个夜晚的憧憬中,单纯的人极易为自己编织一个个华丽的确信,不曾想过一切只是一些不大不小的谎。当父亲没有如期而至,玛利亚姆不顾母亲的反对,走出古尔曼村去赫拉特寻找父亲,亲自去看看扎里勒的房子、影院里的小木偶还有其他孩子,然而不成想只有夜晚的星陪伴她在父亲门前,童年因此画上了句号,这符号却残缺了一角,再也补不圆满。

母亲自杀,定期探访的父亲也成了陌路,她以为的爱在社会的天秤上永远浮在舆论上方。无论哪一个年代,哪一方土地,人们的生活总是离不开金钱、地位和荣誉,在扎里勒的圈子里,面子更是不可或缺的在社会上拥有立足之地的保障。于是,私生女在十五岁,不争不吵,成了嫁娘。作为中年鞋匠拉希德的妻子,藏在布卡后,终日生活在动荡年代的家庭暴力阴影下,此时才明白母亲的那句话“你好好记住,我的女儿,就像指南针总是指向北方一样,男人怪罪的手总是指向女人”的真正含义。然而,一切既已注定,身为喀布尔的女子,冥冥中似乎总有一个逃不掉的定局。

十八年后,战乱仍未平息,少女莱拉在战火中失去了父母和恋人。她希望塔里克能带她一起走,远离硝烟争斗,悄悄在异乡异国修篱种菊。然而有些故事,总是还未来得及真正开始,就被写成了昨天,有些人,还没好好相爱,一切都成了过往。莱拉未能如愿和塔里克厮守,在一片破砖烂瓦中也再也不见父母容颜。莱拉被骗嫁给了拉希德,一个年龄上足以为这妙龄少女祖父的白胡子鞋匠,因为腹中孩子的到来,她必须在阴暗中隐忍,想要反抗,时间却一直停留在反抗的前一个晚上。然而,真相总有被揭露的一天,莱拉所知道的塔里克的死亡原来只是拉希德苦心孤诣编造出的邪恶谎言,那些日子的以泪洗面和行尸走肉般机械的生活,原来只因自己跳进一个卑鄙之人撒下的卑鄙的网。怪女性温柔的心和单纯的确信,单薄稚嫩的肩膀在绝望中所能倚赖的也只有那一丝丝的同情与承诺,哪怕是个骗局,也只能孤身前往。

故事止于2003年,然而于我,却像经历了几个世纪前的烽火战乱生死别离。难以想象的是,在我们生活的如此平静的土地上,远在中东,还有一群躲在布卡后的女人,少有人权,默默承受着家暴、贫穷与战争。阿富汗第一位女议长法齐娅·库菲在她的《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一书中写到:“一个新生的女儿听到的第一句话往往是接生现场的人们对她母亲说的安慰话,是个女儿,可怜的女儿。”如果说玛利亚姆的悲剧来源于残缺的家庭带来的教育缺失,那么莱拉的婚姻悲剧则该埋怨的只有社会的冷酷和形势的无情。莱拉出生于喀布尔的一个教师家庭,在战火纷飞的现实面前,拥有一个接受过大学教育开放又开明的父亲,他坚信的是:如果一个社会的女人没有受过教育,那么这个社会就没有进步的可能。在他的影响下,莱拉也曾有过梦想,像那些不同的女人一样,没有蒙头的布卡,可以穿时髦的衣服,为自己喜欢的工作奔波劳碌。然而,这些对我们而言理所当然甚至厌恶其平凡又千篇一律的每一个生活片段,于她,确是咫尺天涯的渴盼。这人间,最风尘,最苍茫,也最无情,明明给了她们栖身的角落,灵魂却无处安放。

玛利亚姆为了保证莱拉日后的生活,在杀死拉希德之后,选择自首,从容走向刑场。岁月是贼,总是在不经意间偷去许多美好的容颜,真实的情感与幸福的生活。岁月也最为冷酷无情,她曾为故事开始时那个单纯可爱的女孩,在母亲的荫蔽下爱与被爱,只是童话里的所有终究会被洗劫一空。可幸的是,玛利亚姆跌宕起伏的人生,到最后的解脱之际,只剩云淡风轻。

一开始的压抑,在结局的美满中消逝。

八年后,莱拉和塔里克相遇。他依旧那么潇洒,而她虽然青春消亡容貌枯竭,死去的心却再度复活。他们前往巴基斯坦,共同抚养阿兹莎和察尔迈伊。剩下的几十页读得战战兢兢,总担心这两个可怜的有情人还会在作者的安排下出现各种变故,幸运的是,剩下的日子似烟火燎城,一番波澜壮阔后一切归于平静。

胡塞尼总是这样,无情的将读者拉入阴暗的现实,却又不忘还我们幸福与爱。原来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如希拉德般肮脏残忍,还有塔里克这样温柔的存在,还有依旧坚信自由和爱的玛利亚姆与莱拉。布卡之下的女人,同样有追求幸福的勇气与力量,无论前方光明的彼岸究竟是否只是个若有若无的虚幻,在忍无可忍之际,她们还拥有彼此,可以一同走过最艰难的岁月。谁说苦难不是一件幸事,茫茫人海中甘愿为对方付出生命的情义,又岂是轻易可得。有评论说:“这是一部令人眩晕的伟大成就……关于不可宽恕的时代,不可能的友谊以及不可毁灭的爱。”

正是这样一个故事,使绝望与微弱的希望同时呈现。玛利亚姆和莱拉悲剧开始的那个年龄,我还在明亮的教室里一遍又一遍背着单词和古文,在灯光下刷着数理化习题,平静又简单的生活下以为这个世界也在各个不同的角落重复着一样的简单与平静,战火和别离不过是历史书上泛黄的印记,然而这本书却迫使我们思考:如果注定要面对惨淡的人生,我们将何去何从?

玛利亚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有一段话如此描写: “当她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她是一个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的女人。她以朋友、同伴、监护人的身份离开了这个世界,以母亲的身份。她终究成了别人眼中的重要人物。不,这样死去并不算糟糕,玛利亚姆想,不算太糟糕。对于一段开头不合法的人生来说,这是一个合法的结局。”

是啊,坚信付出与爱。如果我们的人生注定曲折泥泞,如果我们被迫在暴风雨中前行,相信爱的力量,无论最终是喜是悲,一辈子是长是短,付出爱与得到爱,总归是不可苛求的人生中最圆满的结局。

【供稿单位:药学院    作者:刘悦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孟楚 莉荔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最新发布

新闻排行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您是本站的第:64104994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