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读《我们仨》有感

发布日期:2018-03-21 14:08:28 点击次数:

草草用了一下午的时间看完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不算是读书,倒像是在听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对于早已预见的结局,初看之下,也许感觉不到荡气回肠,但那些平淡生活里的“石子”却可以激起最美的平凡。

全书分为三部,第一部“我们俩老了”,从一个梦醒时分写起,在梦里,杨绛先生和钟书先生在一片密林之中走散了。钟书先生忙安慰她道:“这是老了之后才会做的梦,我也常做”。想必一定是白日里总惊恐着别离,才会夜夜梦魇缠身。第二部是“我们仨失散了”,这部分描写了一场纯粹的梦,在梦里他们仨上了一个古驿道,钟书先生躺在一只飘零的船上,他们的女儿钱媛带着母亲奔波在客栈和船的旅途中。有一天,女儿说学校有事要先行离开,只剩下母亲孤零零的往返于颠簸的路上。又有一天,像往常的那些个日子一样,但那个像往常一样必经的斜坡却不复存在了,那艘孤零零的小船也不见了踪影——我们仨走散了。“还没到客栈,一阵旋风把我卷入半空。我在空中打转,晕眩得闭上了眼睛。我睁开眼睛,我正落在往常变了梦歇宿的三里河卧房的床头。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部分是全书的主脉,也是最使人动容的一部分,一方面我感动于他们仨之间的亦亲亦友的亲情,也感动于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之间亦师亦知己的爱情,还感动于那个年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文人情怀。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媛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人世间,父母与孩子的相遇都是冥冥之中的约定,不然怎会有如此幸运的事,因此父母与孩子之间总是有一条线,无论身在何方,这条线总是牵挂着彼此的心,一收一紧,都使人牵肠挂肚。最好的亲子关系,想必就是“我们仨”了吧,小时候父母照顾孩子,长大了孩子成为父母的依靠。有的时候大人会变成孩子,孩子也会成为大人。

我也感动于杨绛先生和钟书先生之间细腻的感情,他们始于自由恋爱,在那个年代,这往往需要勇气。一九三五年七月,他们结了婚共赴英国牛津求学。那段求学生涯成为他们毕生难忘的经历,两个人在异国他乡共求生养,共同面对柴米油盐和生活琐碎。他们也曾有过争吵,有过分歧,但最后都达成共识——“我们讲定,以后不妨各持异议,不必求同,但此后几年来,我们并没有各持异议。遇事两人一商量,就决定了,也不是全依他,也不是全依我。我们没有争吵的必要。”这是一种怎样的默契啊!在工作上,两人也时常互补,互不干扰,只在午后相对而坐,静默读书。

后来,条件转好,他们住进了三里河寓所,也就是他们最后的家。“斯是陋室”,但钟书先生翻译毛主席诗词的工作,是在这间屋里完成的,当时的“五人小组”有乔冠华、叶君健、袁水柏、周钰良。十月间,胡乔木同志忽来访,“请教”钟书先生问题,我很感动于那个年代文人之间的惺惺相惜,尤其是经历了一段历史的大动荡以后仍然能够心胸坦荡;我也很艳羡那个时代文人之间的交友,大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潇洒自如。

人间没有永远。“我们仨”一生坎坷,经历了也见证了中国的沧桑巨变,而每一次变化都深深的改变着中国社会,但唯独没有改变“我们仨”之间的这种缠绵缱绻。“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到暮年,颐养天年,但可惜老病相催,只叹“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人都散了,所谓“家”,不过是漫漫人生的栖身之所罢了。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可哪里才是我的归途?

【供稿单位:政管学院    作者:陈欢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凤阳 曳孜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最新发布

新闻排行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您是本站的第:64104994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