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复杂检索

视点首页 > 学术预告 > 正文

马克思与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范式的革命性转换

发布日期:2021年05月11日 10:06 点击次数:

时间 5月14日(星期五)9:00-11:00 地点 中心校区知新楼A1521
本站讯 讲座时间 2021-05-14 09:00:00

一、会议名称

马克思与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范式的革命性转换

二、主讲人

丁立群教授

三、会议时间

2021年05月14日(星期五) 9:00-11:00

四、会议地点

中心校区知新楼A1521

五、主要内容

在西方哲学史上存在着“伦理—政治”和“科学—技术”两种实践哲学传统。马克思的实践理论属于亚里士多德“伦理—政治”实践哲学传统同时综合了“科学-技术”的实践哲学传统。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立场,马克思思想中的“理论”与“实践(劳动)”概念,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主旨、内在精神以及思想结构都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有着内在的承继关系,同时汲取了培根实践哲学的内在精神。同时,马克思又以“劳动”、“社会”和“人类解放”三个范畴转换了“伦理—政治”实践哲学传统的基本范式,开创了“劳动-社会”实践哲学。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以“劳动”作为普遍实践的原型,把传统实践哲学当做非人活动的劳动提升为人类普遍的本质活动,赋予劳动阶级以一种普遍的实践主体性,使实践不再是一种“精英”主义的贵族活动;把实践由伦理政治领域转换到人类活动的基础层面——社会领域,拓展了实践哲学的广度和深度;重构了实践哲学的终极旨趣,用社会解放代替了传统实践哲学狭隘的政治解放,使实践哲学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和人类解放的理论。马克思实质上构建了与传统实践哲学“实践—政治共同体—人的政治本质—政治革命—政治解放”的逻辑不同的另一套理论逻辑,即:“劳动(实践)—社会共同体—人的社会本质—社会革命—社会解放”。由此,实现了实践哲学传统的一场革命,把传统实践哲学的“伦理—政治”传统转换为“劳动—社会”的全新的实践理论。

六、主讲人介绍

丁立群,原黑龙江大学副校长,黑龙江大学教授,兼任香港大学荣誉教授、浙江大学领军人才教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当代文化哲学研究会会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桯重大项目第一首席专家,中宣部、教育部马工程重大项目第一首席专家,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与文化理论、西方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140余篇,1项成果进入国家成果文库,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获省社科奖一等奖9项。

七、主持人

傅永军教授


【作者:封莹    来自:哲社学院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高子芸 蒋晓涵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