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1919年的五四运动,处在一个广阔的科学革命背景下。1900年普朗克常数的发现,在此后二十年间彻底撼动物理学界,牛顿世界土崩瓦解。与此同时,曾经是科学学生的鲁迅开始创作一种新的文学。
《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五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期。写作《狂人日记》前,周树人响应梁任公的号召,开始译介科学小说,为的是开启民智。除了两篇著名的凡尔纳小说译文之外,近年来备受学者关注的是鲁迅的第三篇科学小说译文《造人术》,这篇小说的翻译过程曲折离奇,原作中鲁迅没有翻译的部分(第二个日文译文则翻译过了)包含了两个重要的主题:吃人、救救孩子。没有证据表明鲁迅看过原作的后半部分,这可能只是一个不应该过度阐释的巧合,虽然第二个日文译文在《狂人日记》发表前七年即出版了。
但我们还有一个有趣的问题需要回答:作为科学小说家的鲁迅,和作为写实文学家的鲁迅,有何种关联?后者完全取代了前者吗?学者们常说,民国之后,科学小说消隐,写实文学兴起。这是一种便利的文学史论述。但《狂人日记》不是一篇便利的文本。科学小说的消隐也终于变成一个文学史上的难题。提倡赛先生的年代,科学小说却失去了读者的青睐。直到中国文学经历过许多次运动,二十世纪末,中国科幻小说再次经历创世纪,建立了前所未有的辉煌。迟到的量子革命呼应百年前的五四运动,在科学与文学之间发生有意义的对话。
报名链接:http://hdxu.cn/FeP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