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大人物 : 学生 : 正文

  •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

学术之星奖获得者李晔:温暖又多彩,无畏且坚定

发布日期:2023年03月27日 08:00  点击次数:

即使不久前刚完成了一个用时两年多的科研项目,李晔也没有停下奔跑的脚步,他马上又投入到了新课题以及博士毕业论文的准备中。回想这一路,时间不算太长,却充盈着他对医学和科研无限的热爱,沿路种满了科研人的传承之花。

李晔,基础医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师从于书彦教授。研究方向为抑郁症等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实验性治疗新策略,以探究抑郁症发病的分子机制为切入点,通过多种抑郁动物模型验证,并结合高通量测序、电生理等前沿技术,筛出抗抑郁治疗的一系列潜在靶点,为治疗抑郁症、开发新的临床药物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新思路。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和Science Advances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5篇学术论文,其中独立第一作者4篇,累计影响因子52.63。曾获国家奖学金、山东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奖等荣誉。

一条没有尽头的路:是热爱,也是传承

学医是李晔从小的梦想,在报考大学时他填写的志愿便全部都是与医学相关的专业,本科时在医学检验各科室的实习经历让他发现,与投身临床实践相比,进行学术科研对他来说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虽然本科期间并没有多少科研经历,他还是坚定地报考了基础医学的研究生。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硕士阶段导师于书彦教授的悉心指引使李晔认识到,抑郁症的病因极为复杂,随着社会生活压力不断增大,当下抑郁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抑郁症的分子病因学目前尚不清楚,临床药物治疗效果有限,于是在博士研究生阶段,他在前期的科研工作基础上与导师积极探讨新的课题方向,对抑郁症发病机制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伴随着从小埋下的医学梦想的发芽和想为基础医学事业添砖加瓦的一腔热忱,“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为中国、为全世界的抑郁症患者带来新的希望”——这是李晔质朴且纯粹的愿望。

就在不久前,李晔以独立第一作者的身份在中科院一区杂志Science Advances上面发布了最新研究成果,揭示抑郁症发病的神经元突触可塑性损伤新机制。该研究以探究神经元细胞内酸碱稳态失衡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机制为切入点,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及电生理等多种技术验证,表明压力应激可能通过E3泛素连接酶CUL4A泛素化降解钠氢交换体NHE1蛋白,导致神经元胞内H+排出减少、pH值降低,神经元内酸碱稳态失衡;而胞内酸性环境继而导致突触结构和传递功能的可塑性损伤,最终促进抑郁症状的发生。该研究提示神经元细胞内酸碱稳态特征的改变,可能是连接外部压力应激与内在抑郁情绪的一个关键桥梁,为解析抑郁症发病机制和寻找抑郁症干预靶点提供了新思路。

这一成果着实得来不易。团队首先对多种抑郁模型动物的胞内酸碱稳态进行预实验,经过漫长的蛋白质组学测序分析与验证才找到了关键的靶蛋白NHE1,之后又通过多种实验进一步明确NHE1变化的调控机制,证实CUL4A是调节NHE1的关键分子,并最终影响了突触可塑性,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生发展。该研究是由李晔和他的学姐学妹共同开展实验,历经两年多的时间,齐心协力完成的重点项目。正是在这样团结一心的努力中,团队研究成果才陆续发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Molecular Therapy等脑科学领域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这是团队众人奋斗的回报,也是掩藏于深处的科研精神在一代又一代地传承。

一个科研人的生活:简单而精彩

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中,所谓“科研生活”便是三点一线,无聊且枯燥,一些影视剧中的科研人员总是那样呆板且无趣。李晔在这样的“标签”之下,也有着属于他自己与众不同的生活篇章,幽默且精彩,简单却生动。

科研之外,李晔有很多自己的兴趣爱好。“以科研为重,但是大家压力大的时候还是要学会通过自己的爱好放松一下。”李晔说他平时很喜欢音乐,比较“偏爱”中国风的《诗画中国》《纸上雪》等作品。除此之外,他也喜欢看科幻电影和动漫,尤其推荐《三体》《星际穿越》等佳作。除了通过视听享受放松自我,李晔还会通过跑步、羽毛球等锻炼方式排解压力。即使偶尔因为赶实验或分析数据在实验室坐上一整天,晚餐后他还是会到操场散散步,和家人通个电话,这也是一种不错的解压方式。“说来也很好玩,其实来来回回运送实验要用的大鼠小鼠也很累的,这算不算是独属于科研人特别的运动方式?”李晔笑道。

像实验小鼠这样看似不起眼的小家伙,在李晔的科研生活中也增添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乐趣。在李晔的记忆里,曾经发生过一件关于小鼠的囧事。那时实验室新购入了一批工具鼠需要进行饲养繁殖,在此之前,团队还没有小鼠繁殖的经验,而且这是当时的实验条件下唯一能购买到的一批小鼠。因此收货时他们又担心又紧张,可真是怕什么来什么,在抓取小鼠时由于力度没把握好,有只小鼠后肢像是瘫痪了。他们顿时慌了神,匆忙向专业人员“求救”。售后人员嘱咐说:“先单笼饲养,静养几天看看。”在他们精心照料下,几日后,小鼠终于恢复活力,他们这才松了一口气。由于第一次饲养繁殖的过程太过波折,即使现在大家都已经是“驯鼠高手”,李晔提起这件事还是有点哭笑不得。“最后实验能成功,这些小鼠功劳第一!”他说道。

一段温柔坚定的旅程:温情悄然流淌

李晔一开始对医学感兴趣,是因为奶奶的一番话。小时候李晔的父母工作很忙,都是由奶奶照顾。随着他一天天长高长大,奶奶也一天天老去,一次散步中,奶奶突然对李晔说,担心自己身体不好,看不到他读大学了。年纪还小的李晔虽然对于生老病死还没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却也在这亲情的温暖中,向奶奶许下诺言:“我要好好学医,研究出让人长寿的方法,让奶奶长命百岁!”这是年少的他,内心最质朴的愿望。也正是这样,一颗学医的种子悄然在李晔的心中撒下......

这段旅程,在家人的温暖鼓励与期盼中开始,尽管路上不免孤独,同行的师长与伙伴温柔的关心与照顾渐渐成为另一处流淌的暖流。李晔的导师于书彦教授,十分平易近人。每次大家聊到最近哪里有好吃的新品,于教授都会让大家“安利”给他,下次偷偷给大家加餐。提起济南的山,很多人或许首先想到的景点是千佛山,但李晔笑着推荐了另一座山——佛慧山,“于老师最喜欢的就是组织大家一起去爬山”,他们会带上羽毛球拍和各种水果、零食,一群人就像去郊游一般,在温暖的阳光下、在微醺的和风中开怀大笑。在这样的环境中,李晔和科研伙伴们的关系都十分融洽。大家来自五湖四海,有时在异乡过节不免孤单,他们便约着每年元旦聚一聚,吃个便饭、谈谈人生,在熟悉的饭桌上和熟悉的伙伴,一起迎接新年。这个聚会也成了每个人心照不宣的约定,年年如此。今年虽然也和友人们在元旦相聚,一丝怅然却在心头悄然升起——由于伙伴们今年大多提前返乡,大家只能未来择期再聚。

和奶奶略带稚气的对话、和导师家人般的相处以及和伙伴们充满快乐与幸福的生活,正是这样无数个瞬间组成了李晔充满温情的回忆。在实验室忙碌的每一刻,他看见的不仅仅是有望攻克课题难点的最新数据,还有这些结果背后,悄然流淌的坚持与温情。

一个诚挚的建议:张弛有度,乐观生活

当下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压力来源于四面八方,抑郁症越发成为当代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即使是从事抑郁症相关方面研究的李晔,面对自己身边的抑郁症患者时也偶尔会感到无力。

李晔认为,有抑郁症倾向的人群应该积极寻找专业人士的帮助,当下医院的保密措施做得很好,大家不必担心遭受他人异样的眼光;如果身边有抑郁症患者,需要对他们进行积极的引导和鼓励交流,面对面时应减少负面情绪流露,避免影响他们的感受。“更多的应该是让他自己建立强大的心理防线,去迎接美好的生活!”李晔特别强调。

而日常生活中,李晔认为学会平衡自己的生活很重要,关键是保持对生活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面对挑战。他的科研也并非一帆风顺,也曾遇到很多挫折,一个小小的错误或许就会使一整个实验的努力付诸东流,即使那是再熟悉不过的操作流程,但只要下一次成功了,下一次获得了新的发现,那种喜悦就是无法言喻的。“总之一定要有耐心,困难一定是有的嘛,重要的是你怎么去面对它。”

即使博士毕业在即,至今已经发表了不少成果,李晔还记得自己成功发表第一篇论文时的喜悦,“脸上没什么表情,但心里真的是高兴到不行”。科研从来都不是简单的,远方从来不是那么容易到达的,被问到对于未来的期盼,李晔真诚地说:“就是更加努力吧,希望能够在抑郁症治疗这个领域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为造福全人类一起加油”。

研究抑郁症有时就像偷火种的普罗米修斯,火能带来希望,却也可能焚烧自己。一直保持积极心态面对挑战、面对生活的李晔也曾怀疑自己的渺小,也曾于实验中彷徨,但走过低谷,越过高山,辛苦攀登,总还是能看到火光的,那就点燃它,那就带着它,走向那多样的生活,走向那美好的生命。这就是李晔,无畏且坚定;这就是他眼中的科研,温暖又多彩!

【供稿单位:宣传部    作者:李嘉欣 王亦婷    摄影:受访者提供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张丹丹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