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不常用栏目 > 校友动态 > 正文

徐艳玲参加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研讨会

发布日期:2016年08月31日 14:53 点击次数:

  [本站讯]8月27日,由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研讨会”在上海召开。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徐艳玲教授应邀参加此次研讨会,并作了《全球化视野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如何可能”》的大会发言。
  徐艳玲教授首先对当下的学术生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在当下,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论域,出现了一种经院化、学院化的强烈学术诉求。宏大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叙事在“政治淡出、学术凸现”的背景下有日渐式微的趋势。当一些人沉湎于从概念到概念、从范畴到范畴的纯逻辑推演或微观层面的缕缕实证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际上面临着失语症的危险。她认为,之所以要坚持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这一宏大叙事的现实性,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不仅是一个中国式命题,也是一个全球化命题。换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科学内涵只有在宏阔的全球化语境中才能得到科学的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价值和意义也只有在全球化语境中才能得以深层揭示。她分析说明,一些后发国家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而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全球化发展中的“跨级”现象。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制度正是体现了这一“跨级”现象。在她看来,20世纪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崛起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是“脱资本主义全球化、拟社会主义全球化”规律的体现。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外围地区,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极大地冲击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它开辟了非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新道路、新路径,试图在非资本主义的制度框架内实现现代化,以抵御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是反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一种体现。最后,她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的新概念、新命题,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是一种为着全人类普遍幸福的价值追求而能够兼收并蓄各种经验教训来不断发展完善自己的精神,一种凭借自身的合理性而不是单纯依靠暴力战胜敌人的精神。若如是,那么,社会主义就应该而且首先应该走向世界,融入全球化。只有在全球化的平台上,才能体现出心怀天下、包容环宇而不是局限民族一隅的社会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才是科学的、有前途的、自信的。拒绝全球化,社会主义就变成了纯粹的民族主义,科学性是要受到质疑的,所谓“自信”也无从谈起。
  第三届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研讨会是为了推进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探究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来自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汇聚上海,围绕着“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如何看待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研讨会的主题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是深度探索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一种尝试,一种努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探索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探索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永远在路上。

【供稿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王晓杰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曹蕾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