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中国人民大学蒲国良教授应邀作学术论文选题及研究方法学术报告

发布日期:2019年05月28日 14:27 点击次数:

[本站讯]5月26日,中国人民大学蒲国良教授应邀在洪家楼校区作主题为“学术论文选题及研究方法漫谈”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崔桂田教授主持,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统一战线学、科社与共运、中共党史专业的部分博士生、硕士生聆听了此次报告会。

蒲国良教授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和学术成长过程,对研究生的论文选题、资料搜集和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他看来,无论是学位论文还是期刊文章,在选择题目时都应坚持“大小适中、难易适中”的原则,要与自己的兴趣相结合,避免做命题作文。尽量以历史问题为研究导向,绝不盲目跟风,追求时髦。只有这样,研究的问题才有一定的厚重性,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资料搜集上,既要注重史料的搜集,又要注意相关外文文献的阅读。要坐得住冷板凳,吃得了苦。很多时候,辛辛苦苦读完一本厚册子,跟论文相关的内容也许极少,但没有白吃的苦,也没有白读的书。

蒲国良教授指出,做学术研究是点滴积累的过程,切忌急功近利。他形象地说,做学术研究不能像狗熊掰棒子,要有自己的“根据地”。在一个感兴趣的学术领域深耕细作,然后再进行拓展。很多年轻教师平时忙于做各类课题,写的题目看似五花八门,毫无联系。但这些文章就像是一个个的点,但点与点之间会连成线,线与线之间会连成面,面与面之间会构成一个立体。年轻学者也就逐渐成长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蒲国良教授认为,无论是做研究还是写文章,都要培养自己的敏感性,在国际共运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上能够及时发声,做到不“缺位”。在学术研究上,要打破学科界限,加强与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之间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对很多学术问题或社会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

蒲国良,河南省柘城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苏联政治与社会发展史、中苏关系史、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等。


【供稿单位:政管学院    作者:陈俊龙    摄影:金淑霞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蔡章成 张丹丹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