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语言与文化传播系列讲座之“汉语国际教育视角下的中华文化教学与传播”讲座举行

发布日期:2019年05月21日 09:28 点击次数:

[本站讯]5月17日,语言与文化传播系列讲座之“汉语国际教育视角下的中华文化教学与传播”于中心校区举行。主讲人为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学松。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王彦伟主持讲座。

讲座内容主要分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的历史回顾、文化的概念与分类、文化教学的原则与方法讨论、文化教学与文化传播等四个方面。王学松教授从唐代、明清等时期的中华文化传播讲起,重点介绍了传教士利玛窦、第一位拿着工作合同赴美汉语教学的戈鲲化、美国汉语教学界“白话文运动”奠基者赵元任等不同时期代表人物对文化传播的突出贡献。他以2004年、2012年为两个时间节点,谈起自己对汉语国际教育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解,并以美国、泰国两地孔子学院(课堂)的两项调查报告为案例,分析了日益增长的文化课程需求,以及语言教学、文化教学和文化传播三者共同发展的现状与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王学松教授结合海外语言文化传播实例指出,语言教学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文化内容,这已经成为一种广泛共识,但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也应该转变模式,在文化教学中融入合适的语言内容。

关于文化的概念与分类,王学松教授认为不必纠结概念,每个人心中所认为的文化就是文化。在文化分类方面,他举出了“精神财富”、全面但不容易分别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常见的“物质、精神、制度、民俗”、欧美人常用的“成就文化、行为文化、信息文化”,以及英国人提出的与中国人心中的文化相近的“光明与美好”五种分类。其中,他以“物质、精神、制度、民俗”四分法为例谈了自己的体会,并以“向外国人讲授中国节日”为例,介绍了美国中小学一线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文化三角形”:文化习俗和文化产品分别作为三角形的底点,文化观念作为顶点。他还将中西方过生日的民俗以及双方对KFC肯德基的看法进行对比,解释了异同之处,并分析了该类跨文化交流话题的现实意义,强调了文化教学原则与汉语教学、当代文化、文化传播相结合的重要性。

王学松教授从语言、文化、环境、动机入手等四个方面讨论了文化教学的方法。他说明,应明确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如受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制约的语汇、受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的词汇、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的文化因素、受传统观念与习俗影响的文化因素、受特定风俗习惯和社会心态制约的表达方式、受特定的认识方式影响的语言习惯等。他讲述了对不同国家的学生进行调查排名得出的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并对其中的理解差异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文化因素加上文化符号才可以成为知识点,并融入到教学计划中。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需要创设一个友好的文化环境和适合的传播媒介。此外,他还通过美国志愿者案例指出了二级传播模式的意义和价值。

本次讲座中,王学松教授结合其在多个国家开展语言文化教学和工作的经历,用生动的语言和详实的数据,对语言与文化教学传播的重点问题进行了系统思考。参加讲座的同学大部分来自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该讲座无论是内容还是讲授方式,都给现场师生提供了很多借鉴和启示。


【供稿单位:国教学院    作者:许培培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王天歌 谢婷婷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