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基层动态 正文

近日,管理学院党委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突出“关键少数”三个作用,探索支部共建“三个联合”,坚持事业发展“三个注重”,努力实现凝聚力、组织力、战斗力“三个提升”,开展了一系列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活动,确保党史学习教育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见效,推动党建与学院发展有机融合、相互促进。

突出“关键少数”作用,不断提升凝聚力。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管理学院把“关键少数”的主体责任压实到位,用“关键少数”引领“绝大多数”。一是示范培训。学院党委理论中心组详细制定学习研讨计划,深入贯彻落实“五个一”学习模式,学院领导班子通过自身先学一步、学深一步,认真抓好党员干部和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党委书记、院长带头讲党课、形势政策课,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党史理论学习提升领导班子凝聚力。二是下沉管理。学院领导班子成员遵循“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总要求,将学党史与稳生态、促发展结合起来,深入分管领域,和联系支部,一起学党史、促发展,凝心聚力。三是带头践行。学院召开党委会,部署问题清单征集等工作,要求领导班子成员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走前列、做表率,在学党史、讲党史、懂党史、用党史等方面聚力用劲,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探索联合党建模式,提升组织力。管理学院党委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引领,精准定位,系统谋划,探索联学共建的党建工作模式,以高质量党史学习促进党支部组织力的提升。一是师生支部联合学党史。学院机关党支部与研究生党支部联合,依托学校“红色壹圈”党建平台,与百花社区党总支共同打造“百花向党·管理共强”党建品牌,助力党组织和党员“双报到”,引领师生投身学校学院改革发展、服务山东行动;师生支部联合开展“守初心重温百年奋斗路,传薪火砥砺前行新征程”党史学习进社区宣讲活动;学院领导班子成员与青年教师、学生党员一起学习座谈习近平总书记致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二是与共建单位党支部促进合作。学院积极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将企业资源与学院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优势互补,建立党建联盟,打造党建工作能量“互换堡垒”,切实为“党建+服务山东”“党建+乡村振兴”“党建+一带一路建设”等提供有益借鉴。战略与创新创业系张雷工作室与临工集团、领导力与组织管理系蔡地工作室与鼎好集团、会计学系刘春玉工作室与开创集团、市场营销学系张喜民工作室与山东永信、文化和旅游学系孙平工作室与机床二集团、项目管理与工业工程系谢磊工作室与电子科技集团第十四所、信息系统与供应链管理系王凯平工作室与神思电子等,联合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史学习教育,促进双方在教培协同项目、管理咨询服务、实验实践基地、科研团队集群、人才联合培养等多层面多维度深度合作。三是与地方组织共谋发展。学院引导科研团队不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学院教师参与全省范围内多项课题研究,在决策咨询、运营规划和专业人才培训等方面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智力支持。领导力与组织管理系教工支部唐贵瑶教授团队推动成立山东省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构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人才发展平台,为山东省委组织部重要调研和研究课题提供研究和咨政建言服务;文化和旅游学系教工支部王德刚、黄潇婷、孙平等教授承担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精品旅游产业智库工作,搭建了以“智库支撑+产业引领”为特色的政产学研平台,践行山东大学“服务山东”的发展战略。

发挥“三位一体”合力,提升战斗力。管理学院加强师生引领,解决师生实际问题,注重教师、学生和学院事业协同发展,不断提升党建服务中心工作的战斗力。一是注重立德树人,做到五育并举。学院策划开展“百年故事”系列推文、“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特别主题团日、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脱口秀、入党积极分子“重走长征路”党建沙盘培训、党支部领导力提升计划等特色主题活动,探索山大特色、管理风格的研究生专业实践一体化培养新模式,号召全院学生从党史中汲取奋斗力量,为民族复兴伟业贡献青春力量。二是注重教师发展,做到四个面向。学院积极发动教师走出“象牙塔”,搭建战略合作平台、探索项目运营双联动模式,在实践中领悟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增强立德树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力量。信息系统与供应链管理系张江华、孟庆春教授团队携手腾讯云、济南市物促会等企业与平台,积极助力疫情防控,切实保障复工复产,实现疫情防控和企业发展的双线胜利;项目管理与工业工程系丁荣贵、孙涛等教授,依托伟东云教育集团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单位的优势,与其共商共建“一带一路”书院。三是注重学院发展,做到行稳致远。学院通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围绕学校“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更好地发挥党委、支部和党员的三个作用,开展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提升和“强院兴校”行动的有关讨论,不断提升师生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学校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开拓发展思路,激发改革动能,努力寻求事业发展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