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大人物 : 校奖得主 : 正文

  •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

校长奖和学术之星奖获得者张刚:青衿之志,履践致远

发布日期:2021年04月06日 07:45  点击次数:

“我们的研究都是基于保证国家电网的安全与稳定所进行的。”这是张刚在采访中最常提及的一句话。漫漫长途,沿途跌宕坎坷,但责任、担当一直是他坚守的初心,就这样,用9年的时间,等一朵花开。

张刚,电气工程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2020年山东大学学术之星奖以及校长奖获得者,山东大学创新创业先进个人,江苏电科院及山大校团委联合项目“特高压变压器剩磁评估及消磁技术研究”独立负责人,国家重点专项“电网故障下风电机组电压/频率暂态主动支撑技术研究”核心成员,国家总部科技项目“含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电网频率协同控制技术研究”核心成员。

务实:路途虽远,行则必至

张刚的研究方向是应对极端事件的弹性配电网评估、规划、恢复。简言之,就是通过规划以及恢复等措施提高配电网应对极端事件的能力。比如,今年二月份美国得克萨斯州极寒天气导致的大面积停电,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对日常通信等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虽然这种灾害发生的概率非常小,但是危害非常大。过往的电网建设往往会忽略这种低概率危害事件,张刚的研究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希望通过一定的预防以及恢复措施提高我国电网防范这类风险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坚强性与恢复性。

与许多研究者选定一个方向后尽量不去更改不同,张刚的课题进行了多次的转换。他硕一的课题为变压器剩磁研究,针对特高变压器的剩磁评估与消磁技术研究进行学习,属于电网设备性能类的研究;硕二的课题为综合能源系统潮流计算与经济调度,主要应对综合能源系统分布式的潮流计算方法以及应对风荷不确定性的机组组合、经济调度问题,属于电网稳态经济运行的范畴;博一博二期间既需要完成博士课题,即应对台风等极端自然灾害的弹性配电网规划恢复等,属于电网系统稳态安全运行的范畴,同时也要做关于电网调频,即风火发电机的时空协同配合提高系统频率最低点,属于较长时间尺度下电网暂态安全问题。可以看出,几次的课题转换均是在电网研究方向中不同大类之间的转换。虽然每次课题的转换都是巨大的跨越,从设备研究到系统研究,从电网研究到气网、热网研究,从稳态的规划、调度到暂态的调频。但是,每次的课题转化都让他从不同的角度对电网这个最大的人造系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电网的运行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说:“当你从看似不相关的方向之间寻找到一丝关联的脉络时,那就是一次知识界限的突破。”

满足现实的实际需求,是每个从事电网建设工作的人员都需要坚守的准则。无论是针对可移动紧急发动机的研究,还是对特高压变压器的研究,张刚始终是以“保证安全稳定供电”为大前提,细化至不同方向对电网的需求进行探索,这种以实际为基准的作风不仅是张刚对自身专业有更为生动了解的体现,也使得他的科研避免成为“空中楼阁”,真正能对解决现实问题作出独特的贡献。在调研和提出方案后,能够发现并解决问题,这样获得的成就感让他对踏上这条道路更加坚定和充满信心。

挑战:厚积薄发,向阳而生

张刚虽然今年才刚博士生毕业,但已经独立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专项在内的多个重大课题,也在电气专业顶尖期刊上发表了不少文章,学术成果令人艳羡。但让他印象最深刻的科研经历还是研一时第一次独立承担项目那次。那时,他刚刚从应试的学习状态向独立科研的研究生状态进行调整,便要独自承担一个横向课题,心理压力很大。找自己的导师和相关的专家进行讨论时,张刚意识到,导师把这个项目交给自己,是一种很大的肯定,于是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在做这个项目的过程中,张刚把从查阅文献、理论推导再到最后实验验证的一整套项目流程,从头到尾地经历了一遍,虽然有压力,但在努力把压力化作动力的过程中,反而让他更加快速地得到了成长和提高。

后排左三为张刚

张刚的相关学术论文均在2020年发表,对于如此“高质高产”的论文发表,张刚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摆正心态,始终要用高标准要求自己。他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一开始就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提高论文的质量,始终都要以核心期刊上论文发表的要求来要求自己,紧跟学术发展,坚持阅读学习专业核心期刊中的每一篇学术论文,了解学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即使后期论文被拒绝也不要气馁,每一次拒绝都是收获,可以从中了解自己的不足再改正。张刚认为,论文发表需要一个过程,厚积方能薄发。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要耐得住寂寞,每一次被审稿都是和行业顶尖专家的交流,要把握好提升自己的机会。他还特别强调做科研要有冲劲,不能有惰性,要跳出舒适圈,在最有动力的时候都不敢迎接挑战,又怎么能获得成功呢?有压力在,才会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去奋斗。

节奏:张弛有度,静待花开

肖伯纳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物质——高效率和低效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高效率的人和低效率的人。张刚属于前者。了解张刚后会发现,并不是每一个学霸,都是挑灯夜读式的学习模式。张刚认为,制定计划,提高效率,远比在实验室消磨时光更有效。如果想偶遇张刚,不一定是在实验室,也不一定是在图书馆,可能就在某个傍晚的美食店,或者是在某个游戏的大厅中。张刚很佩服有些同学可以在实验室待一整天,但是这种方式并不适合他自己。“比起只有科研的生活,过一直有科研存在的生活,更加适合我。”离开实验室,在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的室外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在烟火气中思考难题,有时灵感会翩跹而至。

张刚会给自己设定以年为期限的长期计划,再逐步具体到每月每天的任务量,保证目标的科学合理性,然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每天的目标达成,如果高效完成,就把剩余时间奖励自己来休闲放松,转动生活的万花筒来寻找更多乐趣。在生活中做科研,不知不觉已经成为了张刚的常态。他每天都坚持阅读电气方面的前沿研究成果,每年都对自己学术上的表现进行总结,厚积薄发。他按自己的节奏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开拓着天地,既保持高质量的科研,又享受高质量的生活。

当科研能够自然而然地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将学术融于生活,静待花开。虽不比东篱下潜心种菊的五柳先生,又何尝不是一种悠然。百廿校庆在即,张刚回首自己在山东大学“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除了感激和祝福,更希望有更多“山大人”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不遗余力地奋斗, 齐心协力实现属于每个“山大人”的“山大梦”。

【供稿单位:宣传部    作者:殷启宁 王亦婷    摄影:资料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张丹丹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