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山大人物(旧) > 毕业生 > 正文

綦郑潇:拥抱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发布日期:2016年07月06日 11:41 点击次数:

  綦郑潇,山东省优秀毕业生,2012级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本科生,2014年山东省优秀学生、2015年山东大学校长奖学金获得者,连续三年获得山东大学一等奖学金,并获唐仲英德育奖学金(四年)、山东大学海外学习奖学金。现已保送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攻读硕士研究生。


郭靖式的人物:生而平凡,却不甘平庸
 

  在大家眼里,綦郑潇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闲不下来”的她,不仅曾任哲社学院学生会秘书长,参加过无数志愿服务活动,取得过山东大学校运会女子4*100接力第一、山大杯辩论赛冠军等成绩,还曾连续三年获得山东大学一等奖学金,并在2015年获得了校长奖学金。这些突出的成绩,让许多苦于兼顾学业、学生活动而身心俱疲的人十分好奇:她是不是有三头六臂?否则怎么能在令人焦头烂额的学生工作、课外活动和学业中平衡自如?
  对此,綦郑潇回应说:“做一件事情,只要尽量把它做到最好,就不会有太差的结果。”这个说法看似平常,却很少有人能真正落到行动中去。就像《后会无期》里的台词——“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在每一次的通宵达旦中,綦郑潇始终坚持着对自己的高要求,尽力把手头的学业课题或者活动策划做到最好。许多人为她冠上“天资聪颖”的标签,她却自认是郭靖式的人物——资质一般,却加倍努力。她深知,“只有付出比别人多的努力,才能取得比别人大的成就”。
  和所有其他大学生一样,綦郑潇也有过迷茫期,对自己的未来也曾充满不确定。但她清醒地知道,只有走好当下的每一步,才不会让自己在未来陷入被动。每个学期,她都会给自己定下小目标,避免在徘徊中虚度。相对于不少缺乏自我认知的大学生来说,綦郑潇显得更加成熟,她常常会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省视和反思自己,在总结中一点一点看清未来。
 

拥抱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选择社会学专业并不是一个意外,而是源于綦郑潇最初的坚持,也是她继续前进的方向。
  曾经,一位家境困难的学生,因綦郑潇爸爸的热心资助而最终得以完成学业,从而改变了一生的轨迹。父亲的行为对綦郑潇影响很大,甚至可以说坚定了她想要帮助更多人的想法。在许多人眼中,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只是一个“乌托邦式”的泡沫,但在綦郑潇心中,却是她今后努力的目标。

  大学期间,綦郑潇参加了许多志愿服务活动,包括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等,也包括学校青年志愿者联合部和哲社学院的大小志愿活动、项目。她还曾私底下把奖学金捐给校内外需要帮助的人,对此她的解释是:“这些钱应该用到更有用的地方。”
  在綦郑潇看来,社会学练就了她的心理承受能力。从小衣食无忧的她对农村了解不深,也没有机会接触基层群众的生活,但社会学让她不得不面对真实而又残酷的社会。调研中,农村、城中村的现状常常冲击着她,社会底层、边缘人物以及弱势群体的需求和他们的真实状况,她无法逃避,也不想逃避。“社会学宏观理论的建构任重而道远”,相较于理论,她更希望能够学习具体的方法,在实践的过程中真正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们。“也许我的力量很微小,但能让需要帮助的人感受到这个世界有善意存在,那就够了。”
  綦郑潇希望成为拥抱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这也是她选择社会学专业的主要原因。因为骨子里的热爱和坚信,所以风雨兼程都无所畏惧。
 

冲动的台湾交流之旅

  綦郑潇的大学时光里,前两年的她“新鲜并迷茫着”,对大学生活充满好奇,一头扎在各种各样的学生工作和课外活动中,坚持完美主义理念,取得了不少好成绩。与前两年的紧凑生活不同,大三赴台湾辅仁大学交流回来后,綦郑潇的心态有了改变,生活节奏逐渐慢了下来,对未来也开始有一个清晰的轮廓。
  去不同的学校交流学习是綦郑潇一直以来的愿望,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成行。台湾之旅完全是她一时冲动下的意外之喜。她坦言,去台湾交流是自己大学期间,乃至20年的人生中,作过的最冲动的决定。
  在很多人眼里,四个月的外出交流并不值得大惊小怪。然而以前的綦郑潇,是个太容易犹豫的姑娘,做事前常常给自己预设太多困难,徘徊在做与不做之间,以至于许多事情仅仅停留在想法上。但这次,她却不假思索地决定离开熟悉的环境。对她而言,这需要鼓足勇气,也需要一点冲动。正如许多武林高手在练功到极致后都会遇到瓶颈,只有冲破障碍,才能问鼎华山之巅,对于綦郑潇而言,大胆去做便是助力她成功的关键一步。
  赴台湾交流需要放弃学校的许多工作,这也是綦郑潇徘徊不定的原因之一,但开始交流生活后,她在新环境中收获了许多惊喜。少了学业的压力和学生活动的忙碌,綦郑潇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自如的把握。她在各种话剧和音乐会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加入校内志愿服务社团,与台湾学生一起在当地小学上课;参加台湾社会学年会,在学术的海洋中打开新的视野;参加辅仁大学社会学毕业答辩,在思想碰撞中迸发灵感。

  小半年的交流经历,不仅丰富了她的生活,还改变了她的“谨小慎微”。回到山大后,綦郑潇觉得自己“不再纠结一些细小的事情,心态放得很平,比较敢去做一些事”。半学期的慢生活,也让她有机会抽离出原本的忙碌奔波,作为一个旁观者去审视前两年的紧凑生活,也由此开始有了更为明确的大学目标——继续学业。
  如今,綦郑潇已经收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即将在更大的舞台上追求自己的社会理想。四年的山大生活,让她在锻炼中成长,在沉淀中收获,更有其中浓墨重彩台湾之旅带来的蜕变。
  她说:“如果你想做,却不知道这样做结果如何,那就先去做吧。”人生的每一个未知都是一种可能,如果无法权衡利弊,就随着自己的心走。因为,一百次谨小细微,也要有一次拍案而起,才能称得上快意生活,激昂青春。

  相关链接:
  
[毕业生]林暄雯:幸运的“非典型学霸”
  [毕业生]康原淅:积聚勇气,筑梦未来
  [毕业生]滕培胜:乐于现状亦梦想未来
  [毕业生]李宛珊:青春太赶,只能努力
  [毕业生]包铭磊:我的大学,很幸运
  [毕业生]郝江聪: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供稿单位:宣传部 新闻中心    作者:文/苏雅筠 范玲 图/资料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亭亭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