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山大人物(旧) > 师者 > 正文

张天德:在山大相遇是缘,在数学相交是幸

发布日期:2018年04月24日 08:37 点击次数:

“作为从事高校数学教学工作30余载的老教师,我热爱数学教学,更爱与学生一起分享学习数学的快乐,发现并惊叹数学的美,培养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这是山东大学数学学院张天德教授去年写在一篇日记中的文字。当时,他刚带队参加完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山东大学两名学子获得全国一等奖。

转眼一年过去,在前不久举行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山东大学再创佳绩,获得4个数学专业组一等奖、2个非数学专业组一等奖、1个数学专业组三等奖,获奖总数位列全国第二。这次的总带队老师,依旧是张天德教授。

2009年,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诞生,至今已有九年。九年中,张天德教授见证了山东大学在这一全国赛事中的进步和成熟,更见证和促成了山大学子的累累硕果。

记者对张天德教授的采访在一个春寒料峭的夜晚进行。窗外,路灯昏黄,凌冽的风肆意地吹着,不时有行人裹紧衣衫快速走过;窗内,一盏明灯,几把座椅,张天德教授不疾不徐地聊起他“学术为先、先为学生”的数载时光。

在数学竞赛的舞台上,“弯道超车”

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的舞台上,山东大学先后有六千多名学生参赛,44人在决赛中获奖,一等奖获奖人数多次进入全国高校前三名。2017年,山东大学7人进入决赛,最终拿到6个一等奖,在张天德教授看来,“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成绩。”

鼓舞人心的成绩不仅属于刻苦钻研、最终在竞赛舞台大放异彩的参赛同学,更属于默默陪伴他们的竞赛指导老师。山东大学有一支专门的大学生数学竞赛师资团队,包括众多演练与实战经验丰富的老师,张天德教授则是其中的竞赛带队人,负责整个团队的运作。

张天德教授与获得2016年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一等奖的学生合影

竞赛的终点,有人仅看到欢呼、掌声,有人却更关注如何传承。有人看到的是镜头下分量十足的奖状,有人畏难于深夜里仅有数学在伴的孤寂,却有人享受着苦思冥想后奋笔疾书的满足。张天德教授与他的学生一样,同属于后者,但数学竞赛对他们的意义却并非完全一致。

对参赛学生来说,竞赛更多是一届、两届的概念,只是求学路上参与的一次竞技比拼。但对一所大学来说,横向、纵向的对比分析使得它蔓延成了一条漫长艰险的攀登之路,路上有繁花,也有荆棘。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张天德教授就像是掌舵者,立足于九年的带队经历以及自身的研究学习,对数学竞赛这条水道中暗涌的波涛已是非常熟悉。要驾驶好这艘船,就得控制好“传承”这面帆,他首先考虑的是生源问题。面对北大、清华、复旦等在数学学科上具有绝对实力的强劲对手,山东大学想要在短周期培养并收获长期成果,难度很大。

这时,张天德教授提出要“弯道超车”!

日常,他按惯例组织开展传统竞赛培训,保证学生一点一点学习,稳扎稳打。与此同时,他又不循常理,经常在学生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点人上台讲题,这是他对学生提出的更高要求,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心理素养,保证在参赛时有强大的心理承受力应付任何意外。

“我对他们要求很严格,但也把学生当朋友。”张天德教授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目的并不单纯是为了获奖,而是希望以此巩固学生课上所学知识,增强逻辑能力,培养数学思维。从去年开始,为了扩大数学竞赛的影响力,他在青岛校区开设《大学数学竞赛》选修课,一经开设便堂堂爆满,不得不多次扩容。

做一朵无私的云彩,霖洒大地

无论数学竞赛或是本科教学,张天德教授对自己始终有六个字的要求——鼓励、沟通、陪伴。看似简单的六个字,具体到日复一日的实践中,却未必每个人都能做到。

张天德教授说:“老师就应该是带雨的云朵,下在庄稼地里,能带来收成。”泰山学堂2011级本科生张燕斌就曾接受了来自老师“这朵云”的滋养,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在数学方向上的成长轨迹。

在校期间,张燕斌参加了2014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他对自己信心十足,却并未进入集训队。对此他很是不解,主动找到张天德教授沟通情况。在了解详情后,张天德教授亲自从一万多份答卷中找到了张燕斌的答卷,却由于字迹潦草无法通过试卷作出判断,只能找到张燕斌,仔细听他将解题过程重新讲述了一遍。

在此之前,张天德教授与张燕斌并没有太多接触,但在听了现场解题后,他立马下结论——“这是一个好学生”!就这样,张燕斌破格进入集训队。而后,他依靠自身努力通过考核,在当年的竞赛上夺得了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随即也收到了北大发来的读研邀约。最终张燕斌选择到巴黎综合理工学院继续深造。张天德教授说:“通过比赛和学生交流,给学生提供一点帮助,对老师来说,这是非常开心的一件事。”

三十多年的从教经验,使张天德教授变成了“一个行走的题库”。由他主编出版的图书在市面上流通的多达数十种,包括各大高校广泛使用的吉米多维奇系列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习题集、竞赛数学等辅导指南。在收获众多读者的同时,他的书也面临盗版的问题,甚至连出版社都替他着急。张天德教授却并没有特别介意,反而用“书有人盗版,侧面说明这个书写得好,好到畅销”的逻辑开导出版社。

在张天德教授看来,“应试教育下的数学教学,倾向于让学生做大量习题,却很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在习题的练习中,又较多从操作层面训练解题方法,而较少从思维层面培养数学素养。”近年来,他也不断探索着如何提升中学生的数学素养。

2014年,山东大学与山东省实验中学联合创办“山东大学创新实验班”,张天德教授是第一批参与的导师。在创新实验班中,他给高一学生讲解大学数学的先修课程,在他们心中埋下更深层次数学学习的种子,希望当他们步入大学时,这颗种子能慢慢发芽、生长,延续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坚持。

江山代有才人出,唯不断超越

一直以来,张天德教授主要负责和参与数学学院、泰山学堂及全校公共数学等多个课程的教学工作。因为新增青岛校区选修课,他开始了辗转济南、青岛两地的生活。来往路途奔波难免劳累,他却能找到自己的乐趣,“在高铁上,看看书,思考一些问题,或者听听同车厢其他人的声音,然后闭上眼用数学的思维想一想,其实也挺美好。”

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张天德教授因讲课风趣给一代代学堂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们亲切地称呼他“德爷”,更有学生说“老师上课时的那股劲儿让我根本困不了。”有时,他会故意将题讲错,以此试探学生是否能够及时发现指正。对自己写的书,他也会鼓励学生查找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或者加以更好地表述,一番探讨后若觉得可行,就在下次加印时完善进去。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意义非凡的体验。同学们毕业时在留言卡片上这样写道:“德爷,感谢您把我们领进高数这个神奇的世界。”“最喜欢您‘把玩’高数的样子,这些高深的定理都在您的掌控之中,希望您一直这样潇洒。”

张天德教授始终认为,学生是要超越老师的。“放至全国而言,若学生都不能有所成就超越老师,那么整个国家如何一步步向前发展?”他对学生没有保留,对同行也没有。外出交流时,他非常乐意与人分享山大的学科建设经验。对此他的理解是,“闭门造车不是有效率的进步方式,当你将1.0版本传授于他人时,自身也要继续学习、超越自己,不断提高到2.0版、3.0版。”这是张天德教授的“大教育观”,建立起良性的循环系统,在交流中互相进步、不断超越。

三尺讲台前,他默默耕耘。“学生来到山东大学,这就是我们的一种缘分,作为数学老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很舒服的。”在数学竞赛以及数学学科建设发展的道路上,他从未停歇,“有困难,但我们在一步一步地走、一步一步地做,为取得更大的突破不断努力。”


【供稿单位:宣传部 新闻中心    作者:曾依人    摄影:李兵 资料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亭亭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