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山大人物(旧) > 学者 > 正文

叶瑞安:不曾消失的俄语情怀

发布日期:2016年12月26日 10:16 点击次数:

  \

  初见叶瑞安教授,他笑容灿烂,说话清晰有力,动作利索干脆,让人很难相信眼前是一位81岁的老人。
  11月,外国语学院叶瑞安教授荣获“中国俄语教育杰出贡献奖”。面对记者对他获奖的祝贺,叶瑞安教授只是摆了摆手,笑称自己“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回首往事,我们大概能知道这个奖项的份量有多重,他对俄语教育的贡献有多重。
  叶瑞安出生在马来西亚,小时候的他有过很多理想,初中时尤其喜欢写作,在当地华文报刊上发表过一些作品,曾想过要当一名作家。1953年,叶瑞安回国,后于1955年根据第一志愿考上北京俄语学院(今北京外国语大学)。在大学里,他第一次接触俄语,起初选择俄语是基于当时中苏关系紧密的大形势,以及俄语人才的急缺。不过这份选择,也让叶瑞安开始了与俄语相伴的一生。
  初学俄语并不简单。“那时候条件比现在差得多,收音机、录音机是难得一见的东西,想学好一门语言,只能靠日复一日地勤学苦练。”除学习外,当时还有很多社会活动,如到学校在大兴县的农场劳动,去北京西山植树造林,在校内厨房帮厨等等,繁杂的事务占去了相当一部分时间,却也让叶瑞安更加珍惜大学时光。“外语随时随地都可以学,看到一样东西,马上就可以想俄语怎么说。”因为善于学,刻苦学,叶瑞安成绩不错,大三时被中央对外文委借调为来华巡回演出的苏联歌舞团当翻译;大四的时候,赶上十周年国庆,他又被学校派去上海承担接待外宾任务。
  1962年,研究生毕业,叶瑞安被分配到山东大学俄语系任教。当时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还没有结束,有人劝他换地方:“济南穷,凭你的情况和本领完全可以申请回南方工作。”叶瑞安觉得,别人能过,自己就能过,服从组织分配的决心没有动摇。
  据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李建刚介绍,山大俄语系始建于1950年,方未艾、曾宪溥、杜鲁珍娜、罗西尼娜、马卡洛娃等一大批知名教授曾先后在此任教,经过老一辈的辛勤耕耘,山大的俄语系当时在全国已小有名气。叶瑞安选择山大作为落脚点,开始了自己的执教生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进修生,硕士生,几乎所有的俄语课程他都担任过。他认为,老师的本分就是上课,多上课,上好课。

  \

  有一段时间,俄语专业减少招生,叶瑞安便把部分精力投入到科研。1975年,根据国务院有关指示,中外语文词典编写出版会议召开,山大外文系俄语专业承担了《俄语疑难用法词典》的编纂工作,这其中叶瑞安负责词典整体的组织工作。“编词典是一项浩大而细致的工程,从收集资料,选词,词条编写,审稿,定稿,必须有明确的分工,各负其责,各尽所能,容不得丝毫马虎、疏忽。”这项工作比想象的要难得多,在叶瑞安和其他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历时约四年,终于按要求完成了任务。出版后,《词典》得到俄语界一致好评,并于1985年获得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一等奖。“需要指出的是,在整个编写过程中,全体编写人员团结一致,全力以赴,井然有序,一丝不苟,不求名,不求利,就为把书编好,连最后编写人员落款都只按姓氏笔画。”叶瑞安教授参与组织、编写的高校公外俄语高年级教材,也于1985年获得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教材二等奖。利用空余时间,他还从事翻译工作,先后翻译出版了《我是怎样学习外语的》、《语言的故事》、《车尔尼雪夫斯基传》等。
  或许是因为教学科研成果突出,叶瑞安的名字逐渐被业内人士所熟知,甚至传到了国外。1990年,苏联国际广播电台指名聘请他担任编辑顾问,负责汉语部广播稿俄汉译文的审校工作,叶瑞安便暂时离开了山大。在电台,负责将俄文广播稿翻译成汉语的译员以及播音员都被视为俄汉双语通的专家,对于叶瑞安的到来,他们起初并不怎么放在眼里。不过,由于这些专家脱离中国的现实生活,译稿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符合汉语遣词造句习惯的语句,比如,“他们做了很大(宜为:大量)的宣传工作”“日本前总理塔纳卡卡库埃(应是:前首相田中角荣)”……开始,叶瑞安总是一丝不苟地将每个错误都用笔勾出来,后来他采取了一个变通的办法,委婉地告诉对方为什么不合适、怎样修改最好,再由他们自己动手改。这样,叶瑞安既尽了自己的责任,又不伤和气,两全其美。由于叶瑞安工作认真负责,对人热情和善,深得全台工作人员的敬重,连炊事员大妈都曾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将军牌手表赠给了他。当时苏联商品匮乏,很多生活用品有钱都买不到,但电台对叶瑞安照顾得非常周到,“包括大米等紧俏物品都会定期送来,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奇缺商品也给买了,新住宅楼盖好之后,马上就给我分配了一套。”
  1991年末至1992年初,伴随着苏联解体,电台广播稿中开始出现一些对中国的不实报道。叶瑞安不愿做违心的事,不想“为五斗米折腰”,便向电台提出辞职。正副台长对叶瑞安的工作很满意,他们一再挽留,后来看他去意坚决也就同意了。叶瑞安临走前,电台特意为他开了告别茶会,并向他颁发了“优秀外国专家奖状”。于是,叶瑞安放弃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回到了祖国,回到了山大。

  \
叶瑞安教授向记者展示自己的“优秀外国专家奖状”

  在叶瑞安眼里,身为一名老师,奖项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好自己的学生。“如果连自己的教学工作都做不好,还怎么能称得上是一个老师?”在叶瑞安刚进入山大任教的时候,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家庭贫困。为了让他们安心学习,叶瑞安会慷慨解囊,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难题。在叶瑞安心目中,这是再寻常不过的举动,在学生看来,却是值得一辈子记住的事情。
  在俄语教学方面,叶瑞安坚信“多练”才是学好一门外语的秘诀。曾经的他,就是沿着“多练”的路子摸索过来的。当自己成为老师后,叶瑞安便将这种理念注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他曾以南京军区带兵先进人物郭兴福为榜样,在俄语教学中实验“郭兴福教学法”,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勤学勤练,学以致用,受到学校重视,对这种教学方法作了总结并向全校推广。为了消除学生学习外语的畏惧心理,叶瑞安鼓励学生:“学习语言无须什么天赋,关键是勤学多练,愿意学,主动学,抓住一切机会学。”叶瑞安认为自己不仅要教好书,还应育好人,为达到这一目的,他以身作则,他把学生看作朋友、兄弟,尽量和他们打成一片。叶瑞安与学生间的关系十分融洽,即便早已退休多年,他仍保存着许多与学生在一起的照片,这也是他很喜欢与人分享的珍藏。有的照片已经因为年份久而难以看清,但他却对每一张都记忆犹新。浏览照片,叶瑞安慢慢变得激动、滔滔不绝。“这个学生现在是一名老师”“这是当初我教过的俄国进修生,我们曾经教他们汉语”“这是好几代学生的合照”……在他的讲述里,一个个故事、一副副面孔,似乎都鲜活了起来。
  如今,早已退休多年的叶瑞安,依旧在时刻关注着山大的发展,一有机会就喜欢给学校、给语学院提点建议。“我经常上网浏览山大的状况,我看青岛校区建设得不错,很有发展前途,特别是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
  从叶瑞安来到山大,已经五十四年了。细数这些年,叶瑞安在中俄文化研究与教育上可谓倾尽全力。正是经过包括叶瑞安在内的一代代人的努力,才造就了今天山大俄语以“翻译教学特色”在国内俄语界的独树一帜。这份对俄语的情怀,在叶瑞安身上不曾消失,在山大的未来更不会中断。


【供稿单位:宣传部 新闻中心    作者:文/陈帷宏 图/王宇彤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亭亭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