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山大人物(旧) > 学者 > 正文

人文社科大家语录系列专访之三

曾繁仁:蓬勃、旺盛、健康的生命就是美

发布日期:2019年05月24日 18:23 点击次数:

编者按:山东大学上世纪以来便以“文史见长”之美誉蜚声海外,近年来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致力于培育造就顶天立地的“山大学派”,努力实现学校“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转变,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作出山大贡献。4月26日,山东大学人文社科学术工作会议召开,明确了新时代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谋划了山东大学人文社科发展的实施体系。值此全校各单位深入学习会议精神的契机,山大视点网站山大人物栏目推出“大家语录”系列专访,走近山大人文社科领域终身教授,聆听他们的治学感悟和岁月智慧,以启后学。

曾繁仁,著名美学家,当代中国生态美学的奠基人之一,山东大学终身教授。曾先后担任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等职。现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与学术委员会主任。曾繁仁长期从事美学与文艺学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在国内生态美学、审美教育、文艺美学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在西方美学研究领域位于国内前列。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史哲》等重要报刊发表有关论文100多篇;出版《生态美学基本问题研究》《生态美学导论》《美学之思》《中国美育思想通史》等学术成果若干部。作为国内生态美学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曾繁仁做了一系列开拓性的工作,初步构建了当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美学体系。


“美是人对于审美对象肯定性的情感体验”

山大视点:您作为文艺美学领域的知名学者,在您看来,什么是美?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中西方文化“美”的差异?

曾繁仁:其实中西方对于美是有共通性认识的。就目前来讲,我认为美就是人对于审美对象肯定性的情感体验,这是一种情感体验,且是肯定性的。西方与此类似的美学范畴有很多,比如“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等等。但是到了当代以后,这种美学概念很大程度上被解构了,美成为此时此地此人的一种体验。在中国,用刘纲纪先生的话来讲,常常在没有“美”字的地方有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性的特点决定了美善不分。

美学的英文单词是“Aesthetics”,该学科是由鲍姆加登创建的,原本指的是感性学。日本人把它翻译成“美学”,后通过王国维介绍到了中国,于是这里增加了“beautiful”,即“漂亮的”意思在里面。在中国古代的认识里面,羊大为美,指的是动物养肥养大了之后可以吃,把它当作一种美。我们现在一般认为,这是古代丰收以后的一种以肥美羊头作为装饰的舞蹈仪式。所以中国的美和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的生命有密切的关系。我们现在用“生生之美”这一提法,指的就是“生命创生”的东方之美,这更符合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与民间有关“美”的特点。

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要立足于传统文化

山大视点:当代中国美学在不断发展,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也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那么您觉得中国的当代美学如何才能在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富有生命活力的“美丽中国”发挥价值作用呢?

曾繁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丽中国”以及“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建设的论述对我有深刻的启发。总书记讲的美,指的是绿色、美丽、生命。所以蓬勃、旺盛、健康的生命就是美。我们提出建设“生生美学”也是受到总书记生态文明理论的启发与鼓舞,这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我觉得建设充满生命力的城市乡村以及人民健康的社会,这就是美丽中国。这个目标符合我们的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精神,符合总书记的精神,也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的本质。传统美学由《周易·易传》里的“生生之谓易”发展成为“生生之为美”,其中的连接环节就是“生命的创生”,所以生生为美。我们说“生生之美”,这其中的“生生”,第一个是动词,第二个是名词,合在一起就是生命的创生。所以我们的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要立足于传统文化,根据习近平总书记“青山就是美丽”的观点来建设。

“应该审美地对待他人、对待生活、对待自然”

山大视点:教育部不久前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普通高校要强化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艺术教育。您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高我们当前学生的美育水平?

曾繁仁:当下最重要的是问题是美育的位置没有放准确,很多时美育只作为所有教育的一个附属部分。我个人认为,美育应该是一种教育理念,应该是人的教育,最基本的是人应该知道审美地对待他人、对待生活、对待自然。按照这个理念的要求,我觉得现在差距很大,差距就在于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功利主义色彩太严重。高校经常把发表文章、获奖、学科排名、教师的名分这些东西看得太重,反而对于学生的培养不够重视,尤其是把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审美地对待生活这些方面放到次要位置。美育不是附属,美育是一种教育理念,这个教育理念古已有之。古时礼乐教化和政治、文化、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治国理政最重要的途径。所以我觉得现在最重要的是去掉功利主义,然后美育才能落到实处。

“治学是人生价值的一种寄托或者提升”

山大视点:您从事文艺美学研究多年,回顾治学历程,您最大的治学感悟是什么?

曾繁仁:对我而言,这么多年来的治学感悟就是把治学看成人生价值的一种寄托或者提升,使得人生更有意义和价值。我也快八十岁了,在这样一个年龄,还能做点有意义的学问,我觉得这是自己的价值所在。

教师这个职业是个很崇高、很令人骄傲的职业,我的想法是应该对教师这个职业有点敬畏之心。我觉得我的目标是做一个各方面合格的老师,上好每一节课,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情。

“固本创新”

山大视点:您对于山大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有什么展望?

曾繁仁:我的希望是山大的文科秉持一个基本的观念——固本创新,就是把原来的本钱巩固下来,然后再创新。我们的本钱是“文史见长”,我们的中文学科是学科评估时的A类学科,我们有四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这一点家当要保持好,在此基础上再创新。我相信我们的山大人文学科经过努力是可以振兴的。


作者手记:山东大学的文艺美学教学与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任山东大学校长的杨振声以及著名作家闻一多、老舍、洪深、沈从文等人就在山东大学开设了"近代文艺批评"、"文学概论"等文艺美学课程。自五十年代初期至今,山东大学先后有华岗、成仿吾、吴富恒、曾繁仁四位校长和吕荧、孙昌熙、牟世金、周来祥、狄其骢等一批著名文艺学、美学家在此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使文艺美学的学科建设始终处于备受关注的地位。

见到曾繁仁先生时,他刚刚结束忙碌的博士生复试评卷工作,便马不停蹄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日程安排紧凑又有条不紊。谈起美学,他引经据典,见解独到;聊起文科发展,他的观点鞭辟入里,话语中充满信心。“对我而言,这么多年来的治学感悟就是把治学看成人生价值的一种寄托或者提升,使得人生更有点意义和价值。我也快八十岁了,在这样一个年龄,还能做点有意义的学问,我觉得这是自己的价值所在。”回望自己的学术生涯,曾繁仁先生的话语中始终透着一种谦虚淡泊的心境。作为文艺美学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就像自己多年治学感悟中总结的那样,他现在仍然在美学领域潜心耕耘。

贯穿中西,延续古今,什么是美?在曾繁仁先生看来,美是对于审美对象肯定性的情感体验,是蓬勃、旺盛、健康的生命。这样的美,存在于《周易》的哲学思想,也存在于“美丽中国”建设;美的价值,存在于对待他人、生活、自然的态度,存在于青山绿水,更应存在于美好心灵。


相关链接:

刘大钧:读易见天心

袁世硕:教学相长,理论与学术相结合


【供稿单位:宣传部    作者:窦皓    摄影:谢婷婷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谢婷婷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