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不常用栏目 > 校友动态 > 正文

冯惠玲教授做客历史学院长风讲坛

发布日期:2016年11月01日 18:22 点击次数:

  [本站讯]10月31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冯惠玲教授做客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长风讲坛暨第一期兰台论坛,为学院师生作了题为“数字记忆与档案资源开发”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山东大学档案馆馆长、校史办主任、历史学院档案系赵爱国教授主持,档案专业师生聆听了本次讲座。
  讲座中,冯惠玲教授首先阐述了数字记忆的由来。她谈到现代社会是一个“搬家”的时代,是从物理世界到数字世界的迁徙时代。记忆伴随着生活的始终,其保存方法也不断变化。借用阿尔温·托夫勒的观点,记忆的保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人脑记忆,内容活泼但不丰富;第二阶段是以图书馆、博物馆为载体的记忆,内容丰富但不活泼;第三阶段即科技发展带来的数字记忆,记忆的内容变得丰富而活泼。然而,这些依附于网络平台数据,伴随技术的革新与网站的更迭,遭遇前所未有的记忆危机,需要加快数字记忆建设,保存当代珍贵记忆。冯惠玲教授以此为切入点,提出数字记忆建构与档案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她认为数字记忆具有容量大、易传播、活跃性、抗老化性、包容性等众多优点,是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趋势。
  接下来,冯惠玲教授诠释了档案在数字记忆建构中的角色。一方面,档案是承载记忆的主要文献载体;另一方面,档案也是数字记忆的优质原料,为数字记忆提供丰富素材。关于数字记忆的构建方法,冯惠玲教授提出四点意见:主题式组织、跨资源整合、参与式建设、艺术化呈现。她以国内外多个记忆项目为例,展示了数字时代档案馆在资源开发方面进行的精彩尝试,令在座观众大开眼界。最后,她畅谈了利用档案建构数字记忆的价值,包括档案馆资源收益、用户收益、档案人员职业收益等,为同学们开辟了档案学研究的全新视野。
  在点评环节,赵爱国教授对冯惠玲教授的本次讲座给予高度评价。赵爱国教授认为,冯惠玲教授与国际接轨,视角独特、观点新颖,实现了档案学研究的“全球化”。他鼓励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将实践和理论结合,怀揣创新理念,建立跨学科思维。随后,多位同学就“个人在国家记忆中的作用”、“国内档案学发展的制度障碍”以及“个人记忆的挑选与保存”等问题与冯惠玲教授探讨,冯惠玲教授耐心地阐释了自己的观点,同学们表示受益匪浅。
  冯惠玲,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教育部高等学校档案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国家电子文件管理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图书情报与档案学召集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主要学术方向为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理论、档案学基本理论、电子文件管理、人文奥运等。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撰写和主持编写著作、教材30余部,发表论文120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教学科研奖8项。冯惠玲教授在中国档案学科发展过程中,对档案信息资源组织与档案社会价值的实现的规律进行了有高度的开拓研究,开创性地进行了文件管理规律和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很大的影响。
\ \

【供稿单位:历史学院    作者:文/王亚萍 图/高雪华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杨璇 思萱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