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聚焦 > 正文

有斐君子 如珪如璠

发布日期:2011-11-18 11:45:49 点击次数:

  [本站讯]11月16日,山东大学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举行了成立十周年庆典。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李守信,山东大学原党委书记朱正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钱七虎,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科技大学教授宋振骐,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冯夏庭,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原所长白世伟等出席了庆典活动。庆典活动中,李守信对朱维申先生给予了高度评价。怀着崇敬之情,记者对朱维申先生进行了采访。
  笔者第一次见到朱维申先生,无论如何也无法把眼前的这位老师与80岁的老者联系在一起。他精神矍铄、声音洪亮、思路清晰,与笔者侃侃而谈。一般人到了这个年纪,早已经在家里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了。然而朱先生却几十年如一日,岗位永不调换,不畏严寒酷暑,还经常出现在大山深处的工程现场,他精心勘察,缜密思考,足迹遍布四方。也就是这样一位老者,至今仍然活跃在大学讲堂和科研第一线,源源不断地为中国岩土工程界输送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才俊。

潜心“传道”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传道,乃师之第一要务。此“道”乃人生大“道”,为人之品德,为学之精神。朱先生的“传道”是“润物细无声”式的言传身教。他教育学生“要做学问,先做人。”他的“言传身教”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朱先生始终秉承严谨的治学理念。2010年夏季,朱先生为了验证他的一个新学术观点,不顾滑坡和泥石流的危险,亲自带领研究生从济南飞到成都,再从成都驱车10余个小时到达工地现场,与年轻人一起奋战在工程现场进行试验,直至取得满意的结果为止。朱先生一直兢兢业业的工作,五十年如一日,周末也不例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天天都是他的“工作日”。他做学问的敬业精神影响着他的一届届学生。如今,他的每位学生几乎都沿袭着他的工作作风——“亲自跑现场”、“对待学术问题一丝不苟”、“为解决学术难题夜以继日地工作”。
  2001年,朱先生调到山东大学工作后,成立了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并担任中心主任。朱先生不但带来了自己的学术科研成果,还带来了自己的研究团队。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院长李术才教授,长江学者陈卫忠教授,新世纪优秀人才、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强勇教授都是朱先生的学生。他们都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追随朱先生来到山东大学开拓一片事业。来到山东大学后,古稀之年的朱先生没有放弃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仍然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对学生的培养上。十年间,他培养了硕士、博士、博士后合计20余人。经过十年的努力与耕耘,山东大学岩土工程学科飞速发展,已在国内岩土工程界斩头露角,这成长离不开朱先生的辛勤付出。目前,已近耄耋之年的朱先生,仍活跃在大学的三尺讲台,为学生的成长默默奉献着……
  朱先生不仅学术在业界享誉中外,而且桃李遍天下,真正是老枝虬劲新枝发。50年来,朱先生已经培养了博士42名,硕士63名,博士后8名。他们当中既有科学家、教育家,又有工程技术专家。这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已经成长为岩土工程界的领军人物,其中包括3名长江学者和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

精心“授业”

  授业,乃师之根本。专业知识的传授、指导是师生之间最为频繁的交流。朱先生在指导学生做科研的时候,非常注重实践。他教育学生:“一个实验的结果可以抵一千个专家的观点”,鼓励学生通过不断创新实验解决科学问题。
  朱先生鼓励学生从硕士一年级的时候就开始写论文,并且对于学生写的论文,他总是字斟句酌,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包括句序都要调整,足见为学之严谨。他还总是想办法给学生提供便利的科研条件:最新的设备、最好的实验条件,并积极为学生提供参加重要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的机会,给学生在学术大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机会。
  当朱先生与学生的意见不同时,他不会直接否定学生的意见,而是认真考虑。如果觉得学生的意见有道理,他会接受并支持学生。这种对待学术的敬重态度,告诉学生:真理才是第一位的。通过他的学生王利戈,笔者了解到,朱先生为了不错过任何一次创新的机会,经常等不到项目批准就自己先出资开始项目前期研究了。正如他自己曾经说过的:“做科研、带学生是我最大的乐趣。”
  朱先生常年听外语广播,加强英语的语感。朱先生的英文很好,担任多个国际杂志的编委,并且还出版了一本英文专著。他告诉笔者,他的英文是他从波兰回国后自学的,在这之前他从来没有接触过英语。他要求学生把英语学好,并经常用自己英语自学成才的经历鼓励学生,给他们信心,只要用心努力没有什么做不到的。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多名学生在硕士期间就在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英文文章,这在国内岩土工程界是不多见的。        

尽心“解惑”

  解惑,乃师之关爱,师生之互动。“惑”既可是思想上的,也可是学术上的。硕博生在科研期间很容易出现对于自己研究方向的迷惑,选择哪个方向前行?课题是否有意义?如何跳出前人的窠臼……朱先生的学生齐银萍告诉笔者,对于科研上的指导,朱先生更多是侧重于方向性,引导他们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角度来思考。朱先生的一位学生说:“往往在我陷入对某个问题细节的探索泥潭时,朱老师的几句点拨就使我豁然开朗”。朱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最喜欢解决问题”。原来,该学生曾做过一个关于“流变”的数值模拟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她试算了很多数据,可是都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就在她打算放弃的时候,是朱先生鼓励她从其他角度多次试验,不要放弃。最终,她得到了满意的结果。“老师的指导,对我的科研思路非常重要。” 朱先生经常给学生打电话以帮助学生解决课题中遇到的问题。他一天最多可以给一个学生打四五个电话。“有时候,晚上11点还是会接到朱老师的电话。”
  “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是学生们对朱先生的共同感受。朱先生在工作科研上兢兢业业,对学生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而在日常生活里却平易近人,与学生亲如一家人。生活中,朱先生像关心自己的家人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着自己的学生。寒暑假放假前,朱先生总要关切地询问学生买到回家的票没有;和学生一起出差经常要一大早赶火车,他会提前一天替学生买好早餐;每年的中秋节,由于科研任务繁忙,同学们都不能在家人身边度过,朱先生就组织大家聚餐,饭桌上老师同学谈笑风生、其乐融融,使大家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里的各位老师说到朱先生都赞赏说:“无论是工作研讨还是师生聚会,朱老师总是有请必到,并与学生悉心交流。”2011年,在学院元旦联欢晚会上,他与学生们一起表演了劲歌热舞,歌唱时浑厚的声音,舞蹈时有节奏的律动,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位耄耋之年的学者在表演。朱先生爱生如子,他常对大家说,父母把孩子交给我们,我们做老师的就要义不容辞地把他们教好、管好,让孩子的父母放心。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什么困难,都能设法及时解决。新生入学时,往往对所学专业不了解,他就耐心讲解,谈自己的体会与感想,讲毕业学生在各自工作上所取得的成绩,鼓励他们安心学好专业,将来报效祖国。
  传道、授业、解惑,无论在哪个方面,朱先生都以开放包容的心胸,立身立言的德行,小大并重的举措不仅影响了他的一届届学生,更践行了师之要义。他的学生们均感到:师恩如山,因为高山巍巍,使人崇敬。师恩似海,因为大海浩瀚,无法估量。
            
悉心“为师”

  高尔基曾经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爱,是教育的前提,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也是教育的基本原则。爱学生是好教师的共同标志。老师热爱学生,学生追随老师,这是超越时空的人间最美好的一种关系。除“传道、授业、解惑”之外,生活中,朱先生一直保持着老一代知识分子艰苦朴素的作风。他留学时期购买的放大镜现在还在使用,他身上的外套是十几年前的老款式,毛衣毛裤还是老伴给他手工编织的。在饮食上他从不讲究,甚至还带着饭盒上班。但是对学生,却是非常慷慨大方。经常用自己的工资资助家境贫困的研究生。无论是为贫困山区捐款,还是资助困难学生,他总是拿得的最多。朱先生还喜欢听歌剧和交响乐,作为陶冶情操的休闲。他经常与学生一起去听交响乐。朱先生似乎只是习惯性地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却不知道因为他的存在,早已为学生的求学生活,抹上了一缕质朴与温馨的色彩。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就这样,一届届地,学生们在他的督促与爱护下成长着。也正是在这点滴的“不经意”间诠释着一位学者对教育的“一片深情”和对学生“无私的爱”。
  朱维申鸿儒硕学,是中国岩石力学界的奠基人之一。作为一位富有人格魅力的导师,朱维申先生以广博深邃的学术修养、敢于挑战的治学态度,为学生树立了学者风范。他以学生为先,以育人为本,言传身教,赢得了众多学生的喜爱和尊敬。他淡泊名利,宠辱不惊,朴实诚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感动着我们……
  朱维申,山东大学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32年生,浙江绍兴人,1956年毕业于原北京矿业学院建筑系,20世纪60年代留学波兰克拉科夫矿冶学院,获岩石力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工作,历任室主任、副所长、研究生部主任等职,并曾长期担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工程分会理事长、中国岩石力学权威期刊——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的主编、国际岩石力学权威期刊——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杂志编委,世界采矿委员会国际岩石力学局委员。2001年3月调至山东大学,任该校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和施工顺序优化、复杂条件下高边坡稳定性研究及工程加固技术、节理岩体力学特性及工程应用等方向的研究,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7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中外文专著6部。

  《科技日报》:耄耋之师:传道授业解惑

【供稿单位:土建学院 宣传部 新闻中心    作者:杨为民 王莉莉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宜山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最新发布

新闻排行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您是本站的第:64104994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