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扎根齐鲁大地 弘扬传统文化

山东大学一校三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侧记

发布日期:2019年04月05日 10:25 点击次数:

3月15日,不到18时,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闫书棋同学打开易班APP,进入了“一校三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的页面,等待答题入口开启。

几天前,她从学生在线QQ空间里知道了竞赛的讯息。闫书棋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始于《墨池记》(宋朝曾巩),即使后来成了一名工科生,仍对朗朗上口的诗词散文兴趣不减。18时整,答题页面跳出,她扫了一眼初始页面的5分钟倒计时,全神贯注开始答题。

同一时间,围坐在电脑屏幕前的数十名易班工作站成员紧盯后台和答疑群,脑子里又过了一遍应急处理方案。他们负责本次知识竞赛的平台运营,目睹了学生在线的工作伙伴们反复查证题目、熬夜录入题库、打磨推文措辞的全过程。虽然已经优化了四遍流程,也看到了活动推文在朋友圈和QQ空间刷屏,但鉴于稍显繁复的参赛流程和较长的活动期限,对于首日参与答题的人数,他们并没有底。夜里24时,后台显示的参与人数最终定格在“2616”。易班工作站站长苏邦贺看着几乎比预期翻了一番的数字,长舒了一口气,又继续跟进核对后续事宜。

创新比赛形式,激发参与热忱

知识竞赛答题通道开启后不久,目睹了一位男生为了回宿舍参加线上答题,收拾起羽毛球拍小跑着离开体育馆,学生在线站长萨仁高娃终于切实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在同学们中的影响力,也看到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忱。

为了节省参赛者的时间成本,让山大学子不受距离限制、更好地参与到比赛中来,结合“一校三地”的办学格局,活动组织者们最终敲定了线上累进答题与线下展台推广相结合的形式。

但这也为负责题库筛选和录入的工作人员带来了挑战。为了平衡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参与者,工作人员对知识竞赛的题目进行了多重筛选,以更贴近同学们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我们选题的时候是尽可能地保证了题库种类和难易程度的多样性,最重要的是确保题目的准确性。在知识竞赛山大专场里,很多是我们一起设计的全新题目,贴近生活、又很有趣。”负责的成曦泽同学说。

题库录入团队从2月初开始筹备,动员了近30人。成曦泽难忘对5套题库进行“人脑去重”的经历,“每套题库都超过100题,但即使我特别仔细地筛完一遍后,我的工作伙伴还是会筛出重复的题目,感觉他们才是真正的‘最强大脑’”。在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和共计28次试做反馈后,576道涵盖超过12个领域的题目就此产生,并组成了竞赛前四天抽样答题的题库基础。

精心准备题目的同时,学生在线团队也紧锣密鼓地开始了比赛的宣传。或许是深思熟虑后敲定的奖品故宫文创周边太受欢迎,或许是集赞换礼品的活动太吸引人,活动相关的推文和说说一经发出便在朋友圈和空间得到了刷屏式的转发:QQ空间说说转发445次,浏览量达1.1万,公众号推文阅读量为4275。见状,负责奖品预定和分发的王乘仟同学连夜紧急追购了一批新的奖品。虽然已有心理准备,但展台前队伍的盛况仍超出了她的预期。故宫御猫摆件不到10分钟就被兑换完毕,拎着新印刷好的一袋海报飞奔到展台的她又连忙安排新到奖品物资的查收和搬运。回忆起那几天的忙碌,王乘仟仍然充满着惊喜:“没有想到我们的活动能举办得这么成功,感觉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深究题目内核,探寻文化真相

作为易班知识竞赛答疑群的一员,许焕添同学从比赛的宣传阶段起就开始为同学们解决账号注册与加入课群等基础性操作问题。比赛开始后,更多的留言是询问题目本身。

“群经之首有两种说法,按今文学家来说《诗经》排第一,按古文学家来说《易经》排第一,题目中没有明确指出、两个选项又都同时出现,应该选哪个比较好啊?”

“《诗经》305篇是常识没错,但按照毛诗来说,有六首笙诗,有诗题而无词,应该算311篇才对。但没有这个选项啊。”

面对接踵而至的问题,他及时地转发给题库团队,真诚地与同学沟通并给出补救方案,同时也感到十分满足:“感觉大家都特别认真地在做题,并且出现了很多针对题目本身的‘考据’,感受到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和热爱,也感觉很多东西都隐藏在我们的文学常识之下。活动结束后自己应该更多地去读一些相关的书籍了。”

本次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张博文同学也有类似看法:“题目问《史记》共有多少篇,常识告诉我是130篇,但选项中没有这个答案。后来才知道《史记》散佚之后只剩108篇。”

像这样隐藏在常识下,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真相,正是需要弘扬传统文化的原因之一。如获得二等奖的闫书棋所说,关注传统文化、关注国学确实成为了目前我国很热门的社会现象,但很多人都是流于形式,并没有深究隐藏在传统文化表面之下的东西,更未能真正领会到传统文化之美,“我觉得很多古典文学中的东西,比如说《中庸》里面‘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到现在都有着非常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她希望举办更多类似的活动,并且通过更加自由开放的活动形式,让更多人从中学到更多东西,感受中华文化的厚重。

挖掘山大文脉,传承齐鲁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知识竞赛在考察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知识了解程度的同时,还别出心裁地开设了山大专场,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山东大学的历史,提升自己的母校归属感和自豪感。

在山大专场中亦有出色表现的张博文认为,山东大学地处齐鲁大地,从1901年山大的前身山东大学堂创办至今,历史文化深远。作为一名山东大学的学子,了解自己的校史是很有必要的,山大专场的设置可以对同学们进行启迪,加深归属感。山大校史可以看作近代中国历史的一个浓缩,本身也有很强的文化意义。

在这场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中,线上的问答与线下的讨论不断同步,规矩的文字与鲜活的风景走到了一处,厚重的历史与轻快的校园生活也融合在了一起。面对“山东大学堂最早的校址在哪里”这个问题,张博文记得《山东大学校史》说的是“泺源大街”。在选择杆石桥、洪家楼等一众地点时,他通过与泉城广场的位置比对,最终锁定了“芙蓉街”这一选项。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程金燕看着“山东大学校徽上的水纹指的是黄河还是黄海”的问题,脑海中飘过“东临黄海,南望泰山”带来启发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份自豪和壮阔。

无论是参赛者还是幕后工作者;不论是对中华古典文学的深究考据,还是对山大校史的了解体悟,都寄托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对母校发展的殷殷期望,也展示着山大学子的深厚功底与好学之心。从3月15日至20日,各校区学子踊跃参与“一校三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活动。其间,传统文化推文和知识竞赛说明累计阅读量近25000人次,近8000余人次参与活动。最终,活动共评选一等奖4名、二等奖9名、三等奖14名、优秀奖60名,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商学院、管理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荣获优秀组织奖。

本次竞赛活动,充分利用易班发展中心等新媒体便捷、高效、交互等优势,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时代感和吸引力,加强了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发挥了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功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进行有效探索和积极尝试。

从“关关雎鸠”到“慎徽五典”;从“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到“自尔讫今,无改斯道”;从“大盈若冲,大巧若拙”到“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从“帝高阳之苗裔兮”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参与知识竞赛那段“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过程中,更多山大学子在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风采的同时,也会思索如何更好地肩负起传承和弘扬的重任。


【供稿单位:校报    作者:熊梓涵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张丹丹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最新发布

新闻排行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您是本站的第:64104994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