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台湾清华大学杨儒宾教授做客“经典与诠释”哲学对话会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28日 18:14 点击次数:

[本站讯]12月26日,“经典与诠释”哲学对话会迎来了第二十场学术讲座,台湾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杨儒宾教授应邀作了题为“周公制作了什么礼乐?”的学术报告,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主任傅永军教授主持报告会。

孔子与殷周间的关系是杨儒宾教授持续关注的问题,在他看来,殷商制度文化主要以特殊性、地域性的血缘、宗族关系为基础,而周文化则在此之上有所超越,以更具普遍性的伦理价值作为社会整合的纽带,二者共同构建了一种广义上的“中原文化传统”。杨儒宾教授认为,对儒学的深入理解离不开对殷周制度伦理的研究与反思,而切入点正是对周公所作的重要贡献——“制礼作乐”进行探讨,由此引出了本次讲座讨论的主题。

首先,杨儒宾教授认为殷周的礼乐文化主要有两种存在形态,其一是殷商的巫教礼乐传统。由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视域下切入,杨儒宾教授对“礼乐”的内涵进行了细致的诠释。从字形角度来看,“禮”与“樂”皆从“鼓”象形,而“鼓”在巫教(萨满教)仪式中正是作为连接巫师灵魂与宇宙的重要法器而存在的。从这一线索出发,杨儒宾教授认为,“礼乐”的始源意义正是传达了巫教文化的精髓,这种文化特别重视人的灵魂“离体”、“飞翔”,从而得以与天界鬼神相通。同时,杨儒宾教授也认为,巫风之礼制深深影响了殷商后期的政治秩序,通过透视商纣时期的一些刑罚(如烙、火、骨)可以看出巫教文化对之的深刻烙印。

接着,杨儒宾教授讨论了周公之礼乐的内涵、性质、源泉及其与巫教礼乐的异同。在他看来,周之礼乐重新发现、调整了天人间的关系,同时彰显了一种更普遍、庄重肃穆的“制度精神”和“对越精神”。不同于巫教传统,周之礼乐更重视人格“凝聚”下的制度伦理,天人关系在保持着超越性追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现实层面的规范、秩序,并不混淆天人间的分界。而“对越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是周初超越性的“天”之内涵由巫教仪式中的鬼神、“祖先神”转变为更具普遍道德意涵之“天”。其二是在道德生成意义上的人之“主体性”的凸显。因此,“对越精神”可以被看作对殷周时期人文精神的扩大,制度精神的补充,由此构成了天人之学的另一种类型。总体来看,周之礼乐虽不同于巫教礼乐,但其接续了殷商的文化传统,二者保持着紧密的相关性。

在讲座的讨论阶段,现场师生与杨儒宾教授展开了积极的对话,所提问题主要集中于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如何进一步理解“对越精神”这一概念,以及其内涵中所包含的“天”的超越性与人的主体性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其二是讲座中所述的殷商巫教与萨满教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二者是否因具有同源性而可以互换;其三是从宏观背景看殷周礼乐及其所彰显的“对越精神”对后世宋明理学的影响,以及反思如何在当代重建对“天”的超越性追求。杨儒宾教授也对上述主要问题作出了细致、精彩的回应。

杨儒宾,现任台湾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讲座教授、台湾“科技部”人文司谘议委员、“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谘议委员。2011年11月成立台湾中文学会,并任首届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先秦哲学、宋明理学、东亚儒学等。


【供稿单位:哲社学院    作者:宋凯丞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皖宁 思萱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