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南京大学沈卫威教授谈现当代文学史料与学科建设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26日 10:09 点击次数:

[本站讯]近日,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沈卫威教授做客山东大学文学院博士生高端学术讲坛,在中心校区就“现当代文学史料与学科建设”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所长刘方政教授主持,100多名研究生、本科生和相关专业教师参加了此次讲座。

沈卫威教授结合自己近年来所关注的民国学术制度化建设、民国大学和学术史研究对现当代文学史料研究与学科建设问题展开了系统阐释,他认为学术视野打开后,现当代文学研究将进入一片开阔的空间。讲座中,他从民国时期“国语”的确立谈起,认为其历史意义与秦始皇时期的“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相当,并将其概括为“口同声”。针对当下学术研究中过分重视现代文学的意义而忽视文学形成的过程和工具的现象,他强调“国语”的独特性,倡导文学研究回到语言本身,切不可得“意”而忘“言”。另外,沈卫威教授结合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评议会的成立和1940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的建立,着重阐释了学术评价机制的确立既对1949年前学术研究的发展有所规范和促进,同时也成为国家机器管控学术与知识分子的重要手段,影响了“民国学术”样貌的形成。讲座最后,他以王国维、陈寅恪为例分析了民国学者对后世研究者的启发,指出王、陈的学术接力体现在对学者“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高标上。他特别强调学者的“自尊”,认为学者应有超越具体的政治环境而对学术的基本敬重的精神。

在互动环节中,沈卫威教授耐心解答了“研究者主体性和史料客观性如何把握”“在研究中具体如何做到‘得意’而不‘忘言’”“在论文写作中理论和史料如何合理安排”等问题,现场气氛活跃。

沈卫威教授,河南大学文学学士、硕士(1985、1988),南京大学文学博士(1991),曾任河南大学教授、韩国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教授,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与人物、传记文学,出版有《胡适传》《茅盾传》《吴宓传》《东北流亡文学史论》《回眸“学衡派”——文化保守主义的现代命运》《“学衡派”谱系——历史与叙事》《望南看北斗——高行健》等学术著作10余部,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地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47037

3A028

501B1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袁典 王萌    摄影:袁典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李璐 思萱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