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中国人民大学黄盈盈副教授论性社会学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12日 16:02 点击次数:

[本站讯]12月11日,中国人民大学黄盈盈副教授做客哲社学院并作题为“性社会学,何为?”的学术报告。哲社学院王昕副教授主持报告会。

讲座围绕着什么是性社会学、从性学到性社会学的理论发展脉络、主要视角与研究方法等议题展开讨论,同时结合中国现实背景下性别问题与相关争论,以及报告人的经验研究与思考展开对话。

人大性社会学研究所成立于1990年代初,发展到今天,这一学科经历了中国人涉性话题的逐渐开放,也见证了学术研究体系的日益专业化、科班化。作为“中国性学第一人”之称的潘绥铭教授的学生,黄盈盈副教授从“情境”和“语境”出发,展开了对“性社会学”的论述。黄盈盈副教授认为,立场、观点的形成离不开与之对话的情境与语境。由于性与文化、规范、权力甚至生命意义密切相关,这一话题却在被谈及时容易引起道德恐慌、存在禁忌与话语爆炸,这使得情境中的应然和实然存在差别,并让多主体之间的对话十分复杂。例如安全套的使用,其从“避孕套”到“安全套”的名称改变,也让人们懂得话语体系的重要性。并且,无论在疾病防治还是安全科普方面,学会换位思考,从他人的生活逻辑出发来介绍性知识,才有机会让性这个议题的传播和推介成为可能。

从性学到性社会学,从弗洛伊德到张竞生,范式的多元化推动着性社会学的不断发展。性学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在依然占主导地位的科学主义与医学化范式下的性科学,对应于以欧美为中心的、西方社会中的“sexology”。黄盈盈副教授认为,我们性社会学所强调的是社会与人文领域的性,更对应于英语里的“sexuality”,是在批判科学主义与医学化范式的背景之下出现的,强调社会与历史建构视角的性概念。在人类学关于不同社会文化中性的多样化和差异性、女权主义和同性恋研究、艾滋病时代性行为和医学重兴这三股力量的推动下,性社会学不断发展。而社会与历史建构的视角不仅是了解现实与历史的途径,也使得社会、历史、政治方面的改变成为可能。

在性社会学关注议题中,黄盈盈副教授指出性和行为、关系、理念性别、身体、生殖、爱情、年龄、阶层、文化、宗教等议题的相关性,使得人群的差异、生活的复杂、性/别的暧昧成为了关注焦点。然而,话语体系的框架使得表述很贫乏。“关于中国大陆的性社会学何为”这一问题,黄盈盈副教授认为让“性社会学者”拥有性/别在场和自我挑战、对边缘给予关注和尊重、用更敏感的方法与伦理进行思考,大概就是答案了。在互动环节,黄盈盈副教授回答了同学们有关社会调查的田野介入和职业道德与公民道德等相关问题。

黄盈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性与身体社会学、艾滋病的跨学科研究,定性研究方法。著有《身体、性、性感》《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等。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开放时代》、Global Public Health、AIDs and Behavior、AIDS Care、STI、Culture、Health and Sexuality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供稿单位:哲社学院    作者:刘瑾    摄影:王昕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思萱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