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李鸣鹤博士做客分析哲学论坛论文化与个人的道德反思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07日 18:15 点击次数:

[本站讯]12月6日,第139期分析哲学论坛在中心校区举行。美国圣路易斯大学李鸣鹤博士作了题为“文化与个人的道德反思—麦克戴尔和舍勒的比较研究”的学术报告,哲社学院院长刘杰教授主持报告会。

本次报告的核心问题是:身处文化中的个人,是否以及如何可能通过道德反思获取客观道德知识。李鸣鹤博士的报告主要分为麦克戴尔论道德知识、道德反思和文化的关系,对麦克戴尔道德反思理论的批评以及舍勒的人格理论和突破文化的个人道德反思的可能性三个部分。

李鸣鹤博士由雅诺马马(Yanomama)人和人类学家古德(Kenneth Good)对于“强奸”反思的故事以及纳粹政权下医生的解剖学实践两个事例思考文化中道德反思的困难和突破文化的个人道德反思的可能性,并对此作出预设:存在客观道德且存在客观价值,道德知识正是基于我们对客观价值的认识。麦克戴尔认为,道德知识是教化的产物,是个人通过习得文化中的一套概念体系而获取一个道德的视角及对客观道德的知识。他把伦理概念分厚的伦理概念(thick concepts)与薄的伦理概念(thin concepts)两个系统。厚的伦理概念混合了经验事实描述和价值判断,比如勇敢、羞耻、君子、小人。薄的伦理概念则是纯粹的价值判断,例如对错善恶。麦克戴尔的道德反思主要是基于融贯性(coherence)的文化内部的道德反思。

李鸣鹤博士认为只基于文化内部的道德反思则是存在问题的。首先,融贯性不能作为道德反思的唯一准则,因为具有融贯道德价值和信念的文化仍然有可能有道德错误,单靠融贯性不能解释且是危险的。其次,文化内部反思不能解释跨文化反思。最后,我们不止可以有文化内部反思,也可以有超越文化的道德反思。

李鸣鹤博士认为,麦克戴尔的一个根本问题是用文化为重心的视角思考个人反思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先从反思的个体本身出发,并立足于个体思考文化对其影响。舍勒的人格理论(Personalism),尤其是他关于人的核心概念,爱的秩序(ordo amoris)的论述及其爱和自由的理论为我们从个人角度思考文化和道德反思的关系,回应文化对道德反思的挑战提供了理论资源和基础。爱的秩序表明个人是独特的,即不完全被文化所决定的。他的独特之处赋予了他文化之外的进行道德反思的可能材料。对理想的爱的秩序让我们意识到根本改变自身现状的可能性,爱的自由可以突破作为部分影响我们实际爱的秩序的文化的限制。道德反思的目的是为更好的获取道德知识,省察道德错误。所以道德反思是本质上是对我们的理想的爱的秩序的知识和我们实际的爱的秩序的错误的认识。因此,道德反思不只涉及融贯性,更是一种自我认识。报告最后,李鸣鹤博士与现场师生进行了探讨,认真回答了老师与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李鸣鹤,美国圣路易斯大学哲学博士,研究专长:现象学(舍勒)、元伦理学。教学专长:西方哲学史、西方伦理学史、现象学、哲学人类学。


【供稿单位:哲社学院    作者:吴彤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浩铭 思萱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