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香港理工大学古学斌副教授做客稷下风讲座

发布日期:2017年11月27日 09:50 点击次数:

[本站讯]11月24日,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古学斌副教授做客山东大学稷下风讲座,作了题为“从实践到理论:社会工作实践研究”的专题报告,山东大学哲社学院张洪英副教授主持报告会。

古学斌副教授首先对“实践研究”进行了概念界定。他认为在实践研究的背景方面,存在学术界和实务界呈现脱离状态、政策建议缺乏实践的有力证据和社公服务机构没有证明实践的有效性等问题,“问责”成为了发展实践研究、让学术研究和实务活动紧密联系的一种可能。就社会工作中实践研究的地位而言,古学斌副教授认为社会工作专业除了需要具备知识的能力,还需要具备实践和行动的能力。在理解社会的基础上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研究成为了社会工作独特的性质。对于突出强调研究方法论(methodology)而非方法(method),古学斌副教授认为实践研究不仅要关注搜集资料的方法,更应该明确背后的知识论和哲学意涵。在索尔斯堡宣言中,强调在实践研究中最佳方式是实践者和研究者的协同,以致彼此可以相互学习,在复杂的实践过程中培植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之后,古学斌副教授介绍了四类实践研究类型:隔墙观察的实践研究R、外来者实践研究R+P、协同实务研究R+P+U、实践者研究P,并且明确实践研究背后具有强调实用、变化、脉络化和实践取向的知识观。谈及实践研究的知识生产这一方面时,古学斌副教授提出了关于实践者用什么知识、带来什么效果、是否有效和实践者的实践知识的反思。他强调实践研究中要注重知识生产的再脉络化,在诊断、实践策划、推动实践、评估的不断循环中,总结经验和实践知识,从实践中总结发现并与专业对话成为了实践研究的探索过程。在谈及评估时,古学斌副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口述史、影像发声等方法,在评估实践中介绍了关于贵州苗族山区妇女口述这一案例,并为大家播放《发亮的房子》这一纪录社会工作进入农村参与灾后重建,实现凝聚力建设、进行实践和共同行动的纪录片。

在提问和互动环节,古学斌副教授与现场师生详细探讨了关于实践者的实践知识总结以及方法的相关内容,并澄清了“知识生产的再脉络化”这一重要概念,即从一个脉络中总结而来的知识如果运用到其他环境中,应当根据其自身进行再脉络化才可结合实践进行行动。简单来说,实践的过程就是不断总结和再脉络化的过程。

古学斌,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副主任,社会工作博士课程主任,社会学专业负责人。曾任中山大学、云南大学客座教授,目前任中央民族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等高校的荣誉教授,英文国际期刊《中国社会工作》和《行动研究》执行编辑。长期关注中国农村的发展状况,致力于中国内地社会工作发展,推动中国农村发展、弱势社群、社会经济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


【供稿单位:哲社学院    作者:刘瑾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孙妍 思萱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