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香港城市大学刘美君教授作文字学方面讲座

发布日期:2017年06月16日 10:57 点击次数:

[本站讯]近日,香港城市大学翻译及语言学系主任刘美君教授分别做客文学院承办的第30期(总第621期)“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和文学院新杏坛,并分别作了主题为“动词语义与构式语法的关系”和“中英文语法到底有何道理”的讲座。两场讲座均由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盛玉麒教授主持。

在“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的讲座中,刘美君教授首先以常用动词实际使用中的多种搭配为例,引导大家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分析和把握多义词义项之间的原型语义和派生语义的关系,从而引入构式语法理论的研究视角,提出了“框架为本、构式为用”原则。随后她以“挤”“放”“有”等动词的不同搭配为例,分析讨论了动词论元和语义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有效性解释方式,分别从“有限空间状态”“移位处置视点”“处所空间配置”等角度,形象生动地阐释了“框架为本,构式为用”原则的运用。例如,“有限空间状态”不仅解释了“挤牙膏、挤牛奶、人挤人”的动词语义,同时也解释了“太挤了”中“挤”的形容词语义。同学们听了感觉耳目一新,在拓宽学术视野的同时,开拓了探索动词语义研究的新思路。

在新杏坛讲座中,刘美君教授首先从中英文教学语法对比入题,分析了重点先后、因果次序、主从区分、主语本位四个方面的不同,归纳出中文表达情境导向、主题显著、自然时序、语义重心在后的特点。因此,习惯自然语序的人,看到“前方向右拐,两公里以后”的英文提示,不小心就会搞错。刘美君教授运用语料实例层层剖析,归纳出“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完成时态,而是表“+成真”的语法意义。并将“了”与“很”对照,提出“了”是一个评价性的状态,而“很”则引出一个不同的构式语义,带出事件性的状态,二者不同时出现。同时,刘美君归纳了中文“被”“把”“得”等虚词的语法意义,进一步阐释了中文语法有其自身特性,与语义不可分割。

刘美君,现任香港城市大学语言学及翻译学系主任。曾任台湾交通大学外文系及外文所教授、外文系主任兼所长,浩然图书馆馆长,科罗拉多大学语言学访问学者、史丹佛大学东亚语文学系访问学者。曾获国科会指导大专计划杰出研究创作奖、杰出研究奖、交大杰出导师奖、杰出教学奖等多项奖励。研究领域涉及词汇语义学、功能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及心理认知语言学等。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刘宇佳、王萌    摄影:张华艳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晶晶 思萱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