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袁世硕学术报告:《聊斋志异》艺术论

发布日期:2008年04月10日 10:11 点击次数:


    [本站讯]4月9日,“人文纵横”学术报告会——《聊斋志异》艺术论在新校举行,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袁世硕教授主讲。
    袁世硕教授从人文社会科学的角度,通过《聊斋志异》与六朝志怪作品的比较,结合蒲松龄一生的经历,在对具体篇章的解读中阐释了《聊斋志异》的艺术价值。在剖析狐鬼世界建构秘密的同时,讲了对如何解读古代文学、如何把握《聊斋志异》的创作特征等。他说,作为文言小说的最高峰,《聊斋志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与六朝记叙性的志怪小说相比,《聊斋志异》更像一个“杂货铺”,不光有纯粹的志怪,还有虚构的故事,以及故事背后的寄寓。同样怪异之事,《聊斋志异》实现了内容到形式的转化,借助前人形成的故事模式表达思想感情,把思想观念转化为可理解的东西,具有很大的“自寓性”。比如,将自己在科举之路上挣扎的苦闷、际遇的不幸转化成作品中对科举、对考官的讽刺和不满;大量鲜活美好的爱情故事也与作者常年在富贵人家伴读,缺乏天伦之乐的经历有关,他假借想象填补生活的空缺;而通过让无辜善良的人诉说怨苦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探索和对现实的态度,将个人的经历诉诸鬼怪等等。袁世硕教授列举了大量形象生动的例子,故事、诗词信手拈来,使同学们仿佛进入了《聊斋志异》构造的奇异世界。袁世硕教授还指出,《聊斋志异》本身也存在着悖论,蒲松龄本人不信神,某种程度上他是个唯物论者,但又不可避免地把鬼神当成工具,赏善罚恶。
    通过袁世硕教授对《聊斋志异》艺术性及价值的讲解,同学们更深刻地了解了这一经典作品的创作特征、创作手法及现实意义和局限性,激发了同学们对古典文学的深思和对人文社会科学及其作品的关注。  |  |   
]

【供稿单位:校团委    作者:文/郑美云 图/郑志娟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白杨 传成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