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茅盾文学奖得主房伟来访并作讲座

发布日期:2019年12月04日 18:11 点击次数:

[本站讯]12月2日,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得主、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房伟教授来访并带来题为“当代历史小说与历史影视剧的改编”的主题讲座。讲座由新闻传播学院于晓风副教授主持,全校各学院及驻济其他高校的师生和业内人士参加了讲座。

讲座中,房伟教授以历史小说和影视剧的改编为主线,对小说及影视创作的要求进行简要分析,介绍了“反转”这一方法在小说及影视创作中的作用,引出了当代历史小说与历史影视剧创作中存在的四个问题:一是历史虚无主义导致众多“雷人神剧”;二是“我弃人取”,回避某些重大历史史实,导致对引发强烈情感共鸣事件的阐释权和话语权旁落;三是文化弱者心态,导致诸如“手撕鬼子”“包子雷”“蔬菜雷”等严重悖离生活常识的雷剧内容——这本质上是一种民族自卑心理,而强者心态则要求秉承客观立场,冷静审视史实;四是丧失了人性通则,导致历史影视剧创作的宏大叙事出现盲目化。事实上,用符合人类共通的情感和法则进行创作,才能打动并影响受众。房伟教授指出,通过文学和影视创作塑造历史敬畏感,对于我国的当代教育十分重要,作品改编必须具备历史魅力和客观理性,影视的创作应坚持作者主体,不能轻易向资本市场妥协。讲座最后,房伟教授强调,好的历史文本理应呈现对话性与张力,当代中国历史小说和历史剧的创作仍任重道远。讨论交流环节,房伟教授就“宏大叙事”“小人物的描写”“弱者心态”等问题与师生展开热烈讨论。

于晓风副教授对本场讲座进行了总结。她表示,当代历史小说与历史影视剧的改编这一主题可以在两个维度上展开诠释:其一,是意识形态维度,如何将爱国主义与历史真实和创作技巧进行优质链接;其二,是媒介语境维度,创作者如何保持深入思考、独立判断和创新精神,摆脱传统媒介传播形态下的资本束缚,创作出当代中国主流话语下的优秀影视作品。

房伟,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供职于苏州大学文学院。曾于《文学评论》等CSSCⅠ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及省部级项目4项,专著《王小波传》等6部,获国家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等多项奖励,十余次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另于《收获》《当代》《十月》等发表长中短篇小说数十篇,数十次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等转载,获茅盾文学新人奖、百花文学奖、紫金文学奖、叶圣陶文学奖等奖励。


【供稿单位:新闻学院    作者:桑源 王月 贾万里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高鑫 张丹丹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