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中山大学彭玉平教授谈王国维与陈寅恪

发布日期:2019年11月10日 19:34 点击次数:

[本站讯]11月8日,中山大学教授彭玉平做客山东大学文学院“新杏坛”,在中心校区举办了题为“王国维与陈寅恪”的讲座。讲座由文学院院长杜泽逊主持,文学院众多师生共同聆听了本场讲座。

讲座伊始,彭玉平向大家展示了王国维和陈寅恪的几张旧照,简要介绍了两位大师的基本情况,并解释了陈寅恪(音同客)名字的读法及原因:陈寅恪1890年(虎年)出生,故取一字“寅”,“恪”表示辈分,其兄长名中均含“恪”字,如果我们读为“却”音,是忽略其家族血亲关系的行为,实属不妥。

讲座从“王国维与陈寅恪之私谊”“陈寅恪对王国维之追思”“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文化遗民与政治遗民”“中西学术与预流观念”和“文化神州的‘丧’与‘系’”六个方面展开。

彭玉平在讲座第一部分提到,王国维与陈寅恪二人研究领域相续,在学术史上发挥作用的时间也相续,可谓因缘匪浅。而“工字厅寒夜对读”和“海王村联袂淘书”几个事迹则说明二人“识趣特契”,即二人的喜好和观念高度契合。陈寅恪在刚秉寺前为王国维行三跪九叩大礼的举动,更是充分显示了陈寅恪对王国维的尊重和敬仰。第二部分彭玉平简要提及了王国维的自杀原因。王国维去世之后,陈寅恪通过挽联、挽诗、碑铭等形式向其表达了追思之情,并且对甚嚣尘上的“一人一事”自杀原因传言进行了巧妙的回复。在“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的追求方面,陈寅恪要摆脱政治的束缚,王国维要追求学术超越功利,陈寅恪的部分思想来源于王国维又超越王国维。在讲座的第四部分,彭玉平称陈寅恪一生所作诗歌中的意象几乎一成不变,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他一生坚守的东西未曾变化。以陈寅恪的诗歌为例,结合其家族历史,我们可以看出,陈寅恪只是对清王朝时期的文化心驰神往,而非留恋清王朝,是典型的文化遗民。王国维的身份定位则相对复杂,他和溥仪交往甚密,得清廷恩惠甚多,对清王朝怀有深厚的感情,所以他兼有文化与政治遗民的双重身份。

王、陈二人通过不同的途径认识西方,王国维主要依靠书本,而陈寅恪则实地感受着西方文化,但二人都得出了“中体西用”的结论。有人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中西方美学思想交融的产物,彭玉平反驳了这种看法,认为《人间词话》以中国古典学术为基础,通过考察西方学术与中国古典学术的契合度,最终达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目的。彭玉平教授还提到“预流”这一概念,称“预流”是指由新材料催生一门全新的学问而不是把旧学问重新炒热,人们常说的“不入流”也不是指研究者水平低下,而是指其未曾参与这门新学问的研究而已。

讲座结束后,杜泽逊进行了简要总结,寄语同学们学习彭玉平教授文史兼通的治学方法和长时期关注同一课题,广罗材料进行精到考证的治学精神,希望同学们领会彭玉平教授的方法思路,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争取做到义理、考据、辞章相结合。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郝梦雪    摄影:庄欣欣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赵如越 蒋晓涵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