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电气学院承办山东大学第101期(总第878期)“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

发布日期:2019年09月28日 19:36 点击次数:

[本站讯]9月27日下午,由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电气工程学院承办的第101期(总第878期)“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在千佛山校区电力楼举行。本期讲坛邀请到了江苏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陈武晖副教授,讲座主题为“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建模边界识别与风险评估方法”。本次讲坛由电气工程学院叶华教授主持。

陈武晖副教授首先介绍了次同步振荡的概念以及在汽轮发电机组、双馈风电场和新能源换流器不同背景条件下次同步振荡的类型特征。接下来,陈武晖副教授提出了次同步振荡研究中存在的建模边界识别的问题,即建立的系统等值模型在保证其规模尽可能小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保留原系统的次同步动态特性,以往这种等值主要依靠工程师通过观察由经验调整实现,但随着电网结构越来越复杂,仅通过观察很难建立可靠的次同步振荡模型。针对此问题,陈武晖副教授提出了一种通过对驱动点参数进行合理选择,根据阻尼灵敏度对元件集合进行分类等一系列处理构建合理的系统等值模型的方法。随后,陈武晖副教授提出了在次同步振荡风险评估中风速不确定性如何建模、如何用概率配点方法处理风机的非线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陈武晖副教授提出了通过搜集风速数据并采用Weibull分布进行风速不确定性建模,用分段概率配点方法的二阶模型获得振荡阻尼的概率分布,并对安全风险进行定义,从而形成了一套次同步振荡风险评估体系。在报告的最后一部分,陈武晖副教授通过几个典型的新能源振荡事件归纳出新能源振荡具有的发生条件不明确,发生设备不固定,区域不固定等特征,从而引出了新能源振荡研究中面临的建模范围随机性机理不明确,尚未能提出一种事先的参数优化方法等挑战。

在随后的提问环节,参加讲座的老师和同学积极与陈武晖副教授进行互动,就陈武晖副教授在构建等值模型中采用的“阻抗法”、新能源振荡传播过程中电压和的电流畸变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

陈武晖,博士,江苏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在次同步振荡机理分析、概率风险评估以及抑制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在IEEE Trans on Power Systems、IEEE Trans on Sustainable Energy以及《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杂志发表与次同步振荡相关学术论文30多篇。国家自然基金通信评审专家,“IEC SC 8A国内对口工作可再生能源并网控制与建模工作组”专家,2015-2019五年连续被评《中国电机工程学报》和《电网技术》优秀审稿专家,2016年《电网技术》特殊贡献专家。


【供稿单位:电气学院    作者:刘子菡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范心怡 张丹丹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