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古典与现代:七十年中国诗学理论与批评”学术研讨会在青岛校区举行

发布日期:2019年09月27日 17:04 点击次数:

[本站讯]9月21日至23日,由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岛研究院、文学院和文化传播学院联合主办,山东大学诗学高等研究中心承办的“古典与现代:七十年中国诗学理论与批评”学术研讨会在青岛校区举行,这是山东大学诗学高等研究中心继20日下午揭牌仪式后首次承办大型学术会议。本次研讨会旨在回顾与总结1949年以来中国古代诗学、现代诗学以及东西方诗学理论与批评交融互渗研究的历史进程和卓越成就,以此寻求古典与现代之间的勾连、对话与交融汇通,开创中国诗学理论与批评学术研究新局面。

研讨会开幕式由山东大学诗学高等研究中心主任孙基林教授主持。青岛校区党工委副书记郭邦礼在致辞中从闻一多先生在青岛时创作的诗歌谈起,回溯到1930年代大师们在青岛聚集时的文学盛况,希望诗学高等研究中心接续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小传统,再创当代文学的“小盛唐”,促进青岛城市文明与诗歌文化的良性互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杜泽逊教授特意发来贺信并委托孙之梅教授代为致辞,他表示,诗文之学不仅在中国的知识和学问系统中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山东大学文史学术的重头。五十年代的冯沅君、陆侃如合作的经典著作《中国诗史》、高亨的《诗经》研究、萧涤非先生的乐府和杜甫研究,均代表了他们所处时代的最高水准。老一辈开创的诗学研究与诗歌创作传统,薪火传递,至今不衰。诗学中心的成立和研讨会的召开,反映了学校对这一学术领域的高度重视。

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会长、河南大学关爱和教授,《诗探索》主编、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思敬教授分别发言,对古典与现代的对话及汇通表达了强烈的期待,希望此次会议成为打通古典与现代学科壁垒的良好开端。吴思敬教授还勉励青年学者以“诗中疏凿手”为己任,在纵览诗歌创作的历史中正本清源,从而廓清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

来自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苏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台湾逢甲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河南大学等全国各地大约六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本次会议,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在两天研讨会期间,共进行了三场大会主题发言、八场分会场小组讨论,一场小组汇报和总结。研讨对象在时间范围上上溯先秦下至现当代,地域上囊括了大陆、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和海外;既包含个案考察,又涵盖通史研究;有作家评论,也有史料考证、研究综述以及理论建构和梳理。这种研讨形式既保障了跨学科的思想碰撞,又为学科内的深入交流提供了平台,同时也对学者的学养和越界研究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本次学术研讨会聚焦“古典与现代”诗学研究,凸显了会议主办方的学术眼光。首先,“古典”“现代”是时间概念,代表着中国诗歌的来源与去向。告别以往的辉煌,汉语新诗与民族命运一起,走在现代转型的路上。因此,以时间为主轴的现代主义发展问题便成为本次研讨会的热点;此外,“古典”与“现代”还象征着中国传统诗学和西方现代诗学两座高峰,与会学者站在各自不同角度,全方位、多层次与古典或现代进行对话,包括中西诗学理论的互鉴互渗,便构成此次研讨会的另一特色。围绕这些话题和议题方向,与会专家学者在“中国诗学理论的辨析与再透视”、“新的诗学史料的发掘与辨析”、“文化、性别、代际视角下的诗歌研究”、“诗人个案研究”、“诗歌研究之研究”、“诗歌的功能研究”等诗学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和对话。由于现代诗学与古典诗学研究者各自具有不同的研究优势,由此所展开的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与交流,成为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亮点之一。与会者纷纷表示,这种研讨方式是一种创新,对于深化诗学研究、打破古今之间的壁垒、锻造新的交叉诗学研究范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9月22日下午的闭幕式上,孙基林教授致闭幕辞,对参会嘉宾的热情参与和学术支持表示感谢,并就国内各学术机构诗学研究中心组成合作联盟一事作出说明,表示后续工作还将进一步开展,以利于真正形成一个学术共同体,共同谋划学术研究、合作交流、编纂文献史料等系列活动,这个设想和行动引起与会者的广泛兴趣。


【供稿单位:人文社会科学青岛院    作者:马春光 亚思明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张丹丹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