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丛新强教授谈从鲁迅到莫言的精神传统

发布日期:2019年08月03日 08:42 点击次数:

[本站讯]7月27日下午,由山东省莫言研究会主办的第七期“红高粱读书会”在济南开讲。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莫言研究会副会长丛新强以“从鲁迅到莫言的精神传统”为题,讲述自己从特定角度所研究发现的莫言之于鲁迅的内在文学精神承接。山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莫言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贺立华及来自浙江师范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山东省作家协会、民建山东会员企业、民营企业家协会、联合日报等高校、商界、文化、传媒的50余名文学研究者、从业者、爱好者参加读书会,聆听思考,交流碰撞。读书会由山东省莫言研究会秘书长赵静主持。

讲座现场,丛新强教授谈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鲁迅和莫言是两个极为醒目的存在。鲁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莫言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所受到古今中外作家的影响中,鲁迅的影响可能是最深刻的。莫言之于鲁迅,又有着内在的精神承接。他以鲁迅和莫言的重要代表作品为例,重点讲解自己感悟最深的篇章《孔乙己》《孤独者》《伤逝》《铸剑》等,并一一举例讲述鲁迅的文学作品对莫言创作作品的影响。他从文本出发,独辟新径,将莫言之于鲁迅在文学创作和价值主张上的精神承接清晰而深刻地梳理出来,举重若轻地回答了是文学的同时也是人生的三个关键性问题。

一是艺术的“从容不迫”的审美追求。丛新强教授以《呐喊》中的《孔乙己》为例,将鲁迅所表现出的跨越时代的悲悯之情挖掘出来。他指出,《孔乙己》所带给读者久久不能释怀的紧张心理状态,是作者通过外在很从容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而相之于莫言早期的《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食草家族》《丰乳肥臀》《酒国》等作品充满着野蛮、激烈、汪洋肆意、泥沙俱下和文化批判的表现方式,其后续的作品有了明显的变化。如《檀香刑》回归民间的大踏步撤退,《四十一炮》中的相逢一笑泯恩仇,《生死疲劳》的以善抗恶,以德报怨,放弃暴力,消除仇恨,《蛙》则体现出自觉的内心忏悔等,这一系列的作品,和鲁迅一样,越来越表现出从容不迫的精神,体现出了很高的艺术境界。二是内在灵魂的忏悔与救赎。丛新强教授认为,没有忏悔的个体不是成熟的个体,没有忏悔的文学不是成熟的文学。他以《伤逝》为例,认为其表现出鲁迅式的灵魂忏悔,主要体现悔恨和悲哀的主题,同时指出作品其实表达出涓生的虚空和虚空之后的精神出路问题。而莫言的作品中也充满着忏悔和救赎精神,如《白狗秋千架》中类似于始乱终弃的愧疚,《生死疲劳》中小人物治保主任杨七的行为忏悔,《蛙》所呈现出的内在的灵魂的忏悔等,都有着一脉相承的精神承接。三是终极性的历史观。丛新强教授认为历史观决定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以《铸剑》的复仇故事为例,讲述鲁迅式的复仇是同归于尽、不分你我,深刻地传递出了鲁迅的终极历史观:虚无、一无所有、一视同仁、是非莫辩。而莫言非常喜欢《铸剑》这篇短篇小说,认为这是鲁迅最好的小说,也是中国最好的小说,并把所带给他的影响,写进了自己的作品里,如《红高粱家族》中的千人坟,《生死疲劳》里那块单干了半个世纪的一亩六分地最终成为专用墓地,所有的爱恨情仇终究恩仇并泯等,无不是这种终极性历史观的生动体现和内在承接。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张英杰    摄影:张英杰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宋广鑫 张丹丹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