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社会力沙龙第二期:山东大学于淼老师谈残障人士的身份认同研究

发布日期:2019年05月14日 08:18 点击次数:

[本站讯]5月8日,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系教师于淼作主题为“残障人士的身份认同研究:以深圳市肢体残疾青年为例”的学术沙龙交流会,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张月云主持。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部分教师参与了此次沙龙交流会。

于淼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提出有关残障人士身份认同的讨论是残障研究的一个重要面向,关于残障人士身份认同的理论研究发展比较快,但对残障人士实证研究相对缺乏。接着于淼探讨了identity(身份认同)和disability identity(残障身份认同)的关系,并详细介绍了四种已有的disability identity(残障人士身份认同)的模型,分别是个体模型、社会模型、肯定模型和普通模型。于淼通过研究发现,深圳市肢体残疾青年的残障身份认同模型是个体模型和社会模型等模型的结合,且各模型相互不排斥,并提出了他们身份认同的四个维度(Identities dimensions):Physically disabled identity、Excluded identity、Self-excluded identity、Identity capital。它们分别从生理、社会文化和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心理层面探讨对青年残障人士的身份认同。同时,于淼发现,残障认定变成了一种资本选择,稳定的经济条件、对于福利公平感的高感知程度、有价值的工作经历三个资本因素有利于提高残障人士的身份认同。最后,于淼对残障人士身份认同提了一些建议,并希望在对残障人士赋权的过程中有更多更深入、多元的思考。于淼分享之后,在场教师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积极进行探讨交流。

 

于淼,2016年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系,取得社会福利哲学博士学位,毕业之后在山东大学社会工作系担任助理研究员至今。从博士阶段开始关注残障问题的研究,在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青年研究》、《青年探索》等中外核心期刊发表文章,主持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一项,参与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和国家社科项目两项,主持校级教改项目一项,获得2018-2019山东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山东大学青年教学能手”称号。

 


【供稿单位:哲社学院    作者:张爽    摄影:吴慧敏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张丹丹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