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北京东城区第一图书馆副研究馆员谢大勇做客哲社学院朱雀讲坛

发布日期:2019年05月14日 08:18 点击次数:

[本站讯]近日,北京东城区第一图书馆副研究馆员谢大勇做客哲社学院朱雀讲坛,作了题为“从古印度到中原——佛教服饰本土化过程”的报告,哲社学院陈坚教授主持报告。

谢大勇从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视角介绍了佛教服饰本土化的过程。佛教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传入中国后分为了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回鹘佛教等流派。时空同系是研究问题的基础,因此谢大勇追溯了佛教传入的时间和路线。从佛教传入的时间看,学界有先秦说、始皇说、西汉说和东汉说四种观点,其中西汉说有正史记载,最为可信;从路线上看,佛教传入的路线包括陆路和海路,陆路有两条主要路线,经过西域进入中土的丝绸之路和经过四川等地的茶马古道。谢大勇认为,佛教服饰从款式到色彩的变化过程是佛教本土化的过程。研究佛教服饰有两个方向,其一是僧人服饰即日常穿着。其二是佛陀服饰即艺术形式。佛教僧侣的衣服,根据佛教的制度,限于三衣或五衣,三衣是安陀会、郁多罗和僧伽黎。偏衫从天竺“僧只支”传入中国后,受中国观念影响而改成了僧尼服饰。自魏末法上对僧侣常服的式样进行规定以后,“方袍”逐渐出现,到唐代更加普遍。僧侣的常服在最初的时候是与平民一样的,只是在颜色上有所分别,僧侣服饰颜色为缁色,之后又增加了白色,缁衣和白衣成为对僧侣的别称。

谢大勇还分析了政治对服饰的影响,认为古代服饰更多的体现为政治制度,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人文的多种信息。服装所体现的政治的功能十分强烈,其艺术的属性是依附于政治功能而散发出的审美情趣和光芒。服饰贯穿于人类发展历史的始终,承载着民族归属感、文化认同感和祖国自豪感。

谢大勇,北京东城区第一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十三五规划”国家重点出版项目《中国古代文献服饰图解》主编。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服饰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对中国服饰文化有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供稿单位:哲社学院    作者:张玉杰 张瑞    摄影:张玉杰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王天歌 张丹丹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