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新杏坛:鲁豫苏皖地域饮食“糁”(sá)的历时考察

发布日期:2019年03月15日 09:28 点击次数:

[本站讯]3月12日,日本松山大学孟子敏教授做客文学院“新杏坛”,在知新楼举办题为“鲁豫苏皖地域饮食“糁”(sá)的历时考察”的讲座。讲座由文学院张树铮教授主持。

孟子敏教授表示,本次讲座的选题缘于2008年在山东兰陵调查方言时发现了一种美味的食物“糁”。他由此对“糁”展开了进一步研究,从书面形态、地域分布和历史记载三个方面介绍了对这一食物的认识。首先是关于“糁”这一食物的名称,孟子敏发现,这种食物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书面写法,但可以断定为同一种食品的变体,基本读音均可确定为sa或sha,至于具体调值、音韵地位,目前尚不能确定。接下来,孟子敏教授介绍了今天“糁”的共时分布地域。他认为,“糁”主要分布在山东省的南部、西南部、西部,如临沂、菏泽、聊城等地;以及与山东省南部相连的江苏省的北部,如徐州、宿迁等地;也包括与江苏省北部相连接的安徽省的北部地区,如淮北、砀山县等;还有与山东省西南部和安徽省北部接壤的河南省的商丘市等。虽然分布较广,但是这一区域连成一片,相对集中。孟子敏教授介绍了他从历时的角度对“糁”进行的考证。关于“糁食”,清代的《沂州志》《朝鲜王朝实录》《明实录》以及唐代的《通典》,甚至《周礼》中都有记载,是指粥类食品。在历史文献中,关于“糁”的记载,目前能看到的最早记录是《墨子》中关于孔子厄于陈、蔡的故事,说明了“糁”最基本的形态特征是颗粒状的。此外字书、韵书对“糁”及相关文字也有解释。最后,孟子敏教授认为“糁”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注音除了声母,韵母和声调完全不同,作为粥类食物的意思,也完全没有反映出来。此外,关于“糁”在不同地区的发音的演变尚待进一步的研究。

3E469

讲座最后阶段,张树铮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互动环节中,孟子敏教授积极回应师生们的提问,与大家交流了更多关于“糁”的认识。

孟子敏,日本松山大学教授,松山大学国际交流中心委员,《现代中国语研究》执行主编,山东大学中文系学士、硕士,筑波大学文学博士。曾任职于北京语言大学,哈佛大学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史和方言。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郁秀青 李国强    摄影:王璐婷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窦皓 张丹丹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