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新杏坛:西华师范大学伏俊琏教授谈写本学对中国早期文献研究的意义

发布日期:2019年03月15日 09:28 点击次数:

[本站讯]近日,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国学院院长伏俊琏先生做客文学院新杏坛,在知新楼开展了一场题为“写本学对中国早期文献研究的意义”的讲座。讲座由文学院院长杜泽逊教授主持。

讲座开始之前,杜泽逊教授对伏俊琏教授的学术经历和科研成果做了简要介绍。伏俊琏教授首先介绍了写本、写本学和写本时代的概念。他说,中国的写本区别于后世的抄本,它最早追溯到殷商时代,以早期的简牍为主;写本学概念来自于西方,西方写本学以研究物质形态为主,而中国的写本学更重研究内容;写本时代出现在北宋之前,大体先后分‘简本’和‘纸本’两个阶段。接下来,伏俊琏教授阐述了写本时代文献的结集情况。他说,第一是写本结集的目的,分为典藏和阅读两种,前者主要为官府所收藏,后者主要在民间阅读。第二是写本结集的方式,分为编、篇和卷三种。针对有学者认为编主要是指丝帛,简是指竹简的观点,伏俊琏教授认为不能如此截然地划分两者。第三,写本结集的特点有整体性和个体性。整体性是指一个写本是完整的整体,不能分开。个体性是指每一个写本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最后,伏俊琏教授总结了写本学的研究,他认为一个文学写本也是一个“生命体”,一个文化生态。这个文化生态由不同的个体组成,每个个体之间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这个关系的维系者就是这个写本的制作者或抄写者,他通过写本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呈现他的文学思想,吐露他的心声,展示其生命的运动。

在互动环节中,伏俊琏教授认真解答了现场师生关于写本的冠名、书籍概念的定义等问题,现场气氛积极活跃。最后,杜泽逊教授对本场讲座进行了总结,鼓励同学们积极思考,从伏俊琏教授的写本学研究中获益,学习伏俊琏教授的治学精神和方法。

伏俊琏,曾为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国学院院长,写本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古代文学特色方面研究团队负责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念珂羽 李国强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窦皓 张丹丹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