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分校张家瑄谈现代西方电影艺术

发布日期:2018年12月28日 15:24 点击次数:

[本站讯]12月24日下午,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分校教师张家瑄做客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为中心师生带来了题为“谈现代西方电影艺术”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凌晨光教授主持。中心及文学院三十余名研究生到场聆听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凌晨光教授介绍了张家瑄的学术背景与成就;张家瑄也简略回顾了自己的学术生涯,相较于电影史、电影理论,他的研究领域更倾向于电影分析评论。本场讲座亦是以艺术理论与批评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的,可分为上下两场。

在上半场的艺术理论方面,张家瑄梳理了二十世纪西方现代电影的发展脉络,并总结了西方现代电影的三次重大突破。第一次突破是发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前苏联,以爱森斯坦为代表的同时兼任电影理论家和实践家的导演们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法,把几个镜头剪接、组合在一起达到冲突、对比的效果,从而使电影艺术化、富有思想性。张家瑄认为,正是因为理论和技巧的第一次突破,电影才可被称为艺术。第二次突破是由上世纪五十年代早期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兴起的,以《偷自行车的人》为代表作品,电影技巧得到了新的创新,使用一个镜头——大景深、长时间镜头,将画面内容同时展现,抹去导演的引导意图,这对观众的审美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这一时期,理论发展和电影实践在时空上并不完全同步:五十年代后期,法国理论家才跟上电影实践发展的步伐,以《什么是电影》的作者巴赞为代表。第三次突破的持续时间长,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晚期的法国新浪潮运动为起点,世界艺术电影的发展在六十年代达到高潮,七、八十年代继续发展,九十年代逐渐消退。这一时期,世界许多国家的电影得到发展,尤以法国、意大利最为突出,通过对电影图像与声音的各式各样的组织和安排,把电影技巧发挥到极致。特别地,符号学理论与这次突破关系密切,运用到电影中形成了一套无限且丰富的电影语言系统。张家瑄谈到,符号的意义有字面意义和内涵意义两方面,在探讨符号的内涵意义时,有四种思路可循,亦即艺术批评的四大原则:常识、人之常情、叙事结构所提供的情境、历史文化背景。

在下半场的批评实践中,张家瑄以三部意大利影片为例,具体分析其中的电影符号与表现技巧,强调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的重要性,来得到一些可能的内涵意义,探讨西方现代文明社会的生存状况。三部影片的重要相同点在于精神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又各有不同侧重。第一部影片是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1960年的作品《奇遇》,张家瑄通过分析其中的几个视觉细节和最后一个镜头,认为这部影片以悲观、灰色基调为主,表现了现代人仍然被自身原始的情感形态和讲话的价值体系所制约的生命境遇。第二部影片是意大利导演费里尼1962年的作品《八部半》,张家瑄通过联系起费里尼的前一部电影《甜蜜生活》,发现了这部影片在对传统文明与现代社会的批判之外,尽管彰显了人性的不完美,但其中蕴含着一丝走向未知的未来并且积极探索生活的意味。第三部影片是意大利导演托纳托雷1989年的作品《天堂电影院》,针对这部影片,张家瑄不仅看到了其精神分析的内在世界层面,还关注了其历史的外在世界层面,并通过分析人物对白和故事结局,认为它展现了传统与现代两个文明阶段的对照以及伟大的爱情这种稍纵即逝的人生的尴尬性。在互动环节中,张家瑄积极回应师生们的提问,认真解答了如何平衡对电影的批判与希望、电影的深刻性与悲喜剧形式之间的关系、好莱坞是否有好电影等问题。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詹艳杰 李国强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郭小冰 张丹丹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