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南开大学王南湜教授做客马克思哲学发展论坛

发布日期:2018年12月27日 16:07 点击次数:

[本站讯]12月24日,南开大学哲学院王南湜教授应邀做客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马克思哲学发展论坛,并作了题为“改革开放40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理路之检视”的学术报告,哲社学院院长刘森林教授主持报告会。

报告中,王南湜教授指出,决定论与能动论之间的张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问题,马克思将哲学的根本功能规定为改变世界,就内在地包含了这一根本问题。改变世界的前提是世界具有可改变性,也就是说世界不能是全然决定论的;另一方面,为了有效地改变世界,必须把握所欲改变的事物的运行规律,因此也不是全然能动论的。同时,马克思的文本中也存在着关于世界自身是否决定论性的不同表述。对于这些差异与矛盾的不同理解和解决进路,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理论进程,自然也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进程。

王南湜教授指出,受第二国际机械决定论的影响,李大钊、瞿秋白、李达和艾思奇等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辈总体上处于决定论体系之内。20世纪80年代以降,国内兴起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大讨论以及关于“客观规律性与主体能动性”关系问题的讨论,学界以一种拼接式的方案来解决能动论与决定论的矛盾。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所阐发的历史辩证法,促使国内学界将实践唯物主义理解为历史唯物主义,而主体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张力,亦被理解为是历史发展中由于生产力发展所导致的分工和私有制所致。王南湜教授指出, 实践唯物主义大讨论将主体能动性引入以往的决定论体系之中,但中国社会发展既需要人的能动性,也需要把握客观规律的科学精神,以便有效地改变世界。然而,学界占主导地位的黑格尔主义阐释进路,在抽象地发展马克思哲学主体能动性面向的同时,却牺牲了探索客观规律的科学精神面向。王南湜教授强调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做近康德式的阐释,以全面满足这两个面向的需要。最后,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王南湜教授强调建设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必需面向中国问题,同时,将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理想中国化,必须与中国传统价值理想融为一体,从而为中华民族建构起新的精神家园。

讲座最后,王南湜教授与在座师生就实践唯物主义大讨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黑格尔主义阐释路径和康德主义阐释路径、意识形态的稳定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王南湜教授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张力入手,以宏大的视野回顾梳理了实践唯物主义的发生过程以及有待深入的问题,以丰富的历史材料拓宽了与会师生的思想视阈。

王南湜,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近年来主要关注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问题。撰有专著《人类活动论导引》《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社会哲学》《复调文化时代的来临》《后主体性哲学的视域》《追寻哲学的精神》《辩证法:从理论逻辑到实践智慧》《中国哲学精神重建之路》等十余种,另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著作曾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图书奖及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另获宝钢优秀教师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供稿单位:哲社学院    作者:冯争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郑子艺 张丹丹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