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浙江师范大学张法教授谈中国诗歌的本来面目

发布日期:2018年12月26日 14:07 点击次数:

[本站讯]12月21日,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张法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作了题为“中国诗歌的本来面目”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文艺美学研究中心胡友峰教授主持,中心校区部分师生聆听讲座。

张法教授从关于屈原的一幅画引入“诗是什么”的话题,并由此展开对中国古代写诗现象的思考。不同于现代学术体系下对诗的分类,在中国古代,诗不仅仅是作为艺术的诗,更是文化中人之为人(区另于民)的一种必须存在方式。诗是一种技艺,也是一种与文化关联的美感形式,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在详细举例了中国古代的写诗现象后,他认为中国人的作诗意识带来了全民皆诗的诗歌创作现象,传统中国的文化名人主要是诗人或以诗人为基础的文学家。而不论是政治领袖还是文臣武将,乃至底层女子都曾留下传世诗歌,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诗变成了一个让人受尊重的东西。无论是作为一个官员,还是哲学家、宗教徒、乡绅,中国人首先要成为一个诗人。诗的被看重和何以有写诗冲动,成为进入中国文化特点之秘的一条通幽曲径。中国人的文化、中国人的魂,是和诗歌接连在一起的。要体会中国人,最好的进入方法就是诗,当然任何一种方式都可以,从绘画、从建筑、从小说都可以,但最能够抓住中国人心灵跳动的东西,还是诗。所以说,诗是最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生存方式。

随后,张法教授对诗在中国文化各方面的具体表现展开论述。他说,诗在哲学、宗教、教育、科学、逻辑、音乐、绘画、建筑、小说戏曲都有体现,同样中国的诗也是围绕着整个人生来进行的。翻开中国古人的诗集,主题总是:送别、闲居、即事、述怀、有感、赏春、咏秋,过什么地,游什么景,题什么,寄什么,以及赠友人、和朋辈、和同侪……人生的一切乃至重要时刻,都可以也应该写诗。任何一个场合,都有诗在其中发挥功能。他总结道,诗是中国文化之魂,诗让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充满了美学之韵味和美学的境界。而这也与中国文化的诗性特征相联系:哲学本体的道、无、气、理;人体本质的气、韵、神、情;语言定位的言不尽物,言不尽意。

最后,张法教授以刘长卿、王昌龄等人的诗歌为例,就中国诗的不可翻译和如何解读等问题展开具体论述。互动环节中,在场的老师学生就讲座内容与张法教授进行了积极的交流与讨论。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王意 李国强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张名轩 张丹丹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