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蔡祥元副教授论冯友兰境界论之得失

发布日期:2018年12月16日 18:30 点击次数:

[本站讯]12月13日,现象学与中国文化论坛第二十三场学术讲座举行。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现象学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蔡祥元副教授作了题为“冯友兰境界论之得失”的学术报告。哲社学院王新春教授主持报告会。

蔡祥元副教授从三个方面展开讲座。首先,他介绍了冯友兰的境界学说,并对其贡献作出评价。冯友兰将境界规定为由意义觉解所构成的对宇宙人生的整体感受状态,并进而以觉解程度的不同而将人生境界由低到高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蔡祥元认为其贡献在于:一是将境界与生存感受相关联。同一处境,因境界不同,人对其世界的生存感受亦不同,这是其最大的一个贡献。二是境界的居间性,表现在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超出。三是境界的时间性,境界有久暂,得之持守需要功夫,可与传统的功夫论相贯通。四是境界与人格气象相关联。境界从人格气象上表现出来,这就为解读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儒家的理想人格,也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随后,蔡祥元副教授讨论了冯友兰境界论存在的问题。一是四境界划分偏离中国古代境界论正道。因为在中国古典话语体系内,境界特指一种超出常人的圣人状态,不可随便用在所有人身上。二是以自然境界对老庄文本断章取义。冯友兰认为,自然境界赞美者的觉解要高于自然境界中人的觉解,但又认为旁观者的觉解要低于当局者的觉解。这内在矛盾导致其在解释老庄文本时出现不一致,如对“坐忘”与“相忘于道术”的区别对待。三是道德境界之义的阐发不契合儒家义理。冯友兰将对社会之公利理解为义,以利解义,将利作为义的根本违背了义之根本在心性的主流观点。四是诉诸于形式化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难以使人觉解天地境界。因为人作为分子与作为整体的大全之间的关系是映射关系,人是通过对整体宇宙大全的映射来获得境界的。

最后,蔡祥元副教授探讨了境界论问题的根源与可能的出路。他认为,虽然境界论是冯友兰哲学之归宿,但其根基却是新理学,依托的方法是辨明析理的概念分析。新理学的观念实在论是跟中国哲学的境界论不能相容的。这是冯友兰无法展开境界论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他的方法崇尚西方的概念分析。概念分析的方式虽有间接意义,但与中国古代形象思维方式同样也有隔膜。以概念论境界,让他错失了中国古代哲学所注重的生命体验和实践问题。意义不等同于概念,人生意义的际遇更多源自那些莫名的“触动”(“感通”)。他由此尝试以感通现象学的视域来把握境界之为境界。

哲社学院谭明冉副研究员对报告作了评论。他认为,蔡祥元副教授报告的核心在于感通本体论,并将蔡祥元副教授与冯友兰先生的关系理解为以西方分析哲学方法跟以中国传统的知觉或体验式方法研究中国哲学之冲突。在此,他反对冯友兰,而赞同蔡祥元副教授的感通直觉的方法以及意义不等与概念的观点。他认为概念分析无法把握“道”所反映的人生体验和感通直觉。不应该以概念分析把握境界,从感觉体验角度才能有境界,因为境界是一种超越和体验。现场师生就其它问题与蔡祥元老师展开了讨论。

蔡祥元,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中西哲学比较、现象学(含诠释学与解构主义)、维特根斯坦哲学等,承担教育部、山东省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多项,在《文史哲》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供稿单位:哲社学院    作者:刘金玉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王天弘 王莉莉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