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中国药科大学孙宏斌教授做客齐鲁医学大讲堂

发布日期:2018年05月17日 09:59 点击次数:

[本站讯]5月13日下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药科大学孙宏斌教授于趵突泉校区作了题为“AMPK: new insights into an old molecule”的报告。药学院院长刘新泳教授主持报告,100余位齐鲁医学院师生参加了报告会。

孙宏斌教授多年从事代谢性炎症的调控机制及新药发现研究。代谢性炎症与II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心衰、阿尔茨海默病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针对代谢性炎症的信号通路及相关靶标开展新药研究,有望为代谢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途径。

报告的第一部分,孙宏斌教授主要介绍了AMPK的生物学效应及目前的激动剂研究进展。肥胖及II型糖尿病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其病理特征为异常的细胞因子生成、增加的急性时相反应物和其他炎症介质,并伴随着炎症信号通路的激活。脂肪组织分泌的脂肪细胞因子——脂联素通过激活AdipoR1可激活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发挥胰岛素增敏、降血糖和抗炎作用。AMPK(Adenosine 5'-monophosphate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是生物能量代谢调节的关键分子,可被机体各种刺激激活,包括细胞压力、运动和多种激素及能影响细胞代谢的物质。孙宏斌教授首先详细介绍了AMPK蛋白的结构与功能,接着讲述了AMPK介导炎症反应的作用方式,开发AMPK激动剂有望抑制机体的炎症反应,从而治疗多种炎症相关疾病。尽管有多种AMPK激动剂报道,但皆因其严重的副作用乳酸中毒、心肌肥厚等而终止。因此,以该靶标的药物研发,任重道远。

报告第二部分,孙宏斌教授主要探讨了代谢性炎症所导致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NASH的主要病理机制是“二次打击”假说:“一次打击”是肝脏脂肪堆积;“二次打击”是氧化应激和炎性细胞因子的过度释放,导致肝脏炎症性坏死和纤维化。在肝纤维化方面,脂联素发挥重要的调控功能,为抗肝纤维化的脂肪细胞因子,且具有抗炎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调控线粒体合成及脂肪酸氧化代谢的关键转录因子,雌激素相关受体α(ERRα)可能也参与调控肝脏的代谢性炎症反应。敲除ERRα可加重肝脏炎症性坏死并促进炎癌转化。然而,ERRα激动剂是否能用于防治NASH等代谢性炎症相关疾病有待进一步验证。最后,孙宏斌教授通过大量的实验探讨了齐墩果酸治疗病毒性肝炎可能的机制,初步发现齐墩果酸可作为AMPK激动剂,其通过激动ERRα,上调A20,从而抑制肝脏的炎症反应。综上所述,开发AMPK激动剂对治疗代谢性炎症引起的多种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孙宏斌教授的报告条理清晰、生动有趣,开阔了药学院师生的视野,赢得广泛好评。


【供稿单位:药学院    作者:展鹏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慧娟 思萱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