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中日比较文学学会高文汉谈东亚文化中的日本汉文学

发布日期:2018年04月03日 09:13 点击次数:

[本站讯]3月30日,由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主办,“一个亚洲财团”赞助的“从文学・文化的传统与共有展望亚洲命运共同体”系列讲座第二讲顺利进行。第二讲邀请了原山东大学日语系教授、中日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高文汉主讲,题为“东亚文化中的日本汉文学”。

讲座中,高文汉首先讲解了日本汉文学的定义及其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指出日本汉文学是在我国古代文学的直接影响下逐步发展、繁荣起来的,是日本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部分日本文学史存在对汉文学史重视不足,定位不准等问题。接着,高文汉分五个时期系统讲解了日本汉文化在各个时代的发展与特色。指出在日本汉文学的准备期即奈良时代,现有记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是汉文学,即圣德太子的《宪法十七条》。大化改新时期,日本创立了大学,其后文武天皇在位时定教科书为《论语》《尚书》《诗经》等,其后积极派遣遣隋使和遣唐使,这些都极大促进了日本汉文学的发展。至第一次繁盛期即平安时代初期约百年间,日本进入唐风讴歌时期,这一时期汉文学的创作主体是以皇室为中心的大臣、贵族,模拟的主要对象为我国六朝及初、中唐文学,其作品细腻唯美,呈现出贵族化倾向。第二次繁盛期即镰仓至室町时代中期,日本引入中国的五山十刹制度,并派遣了许多入宋僧人,系统学习中国汉文化。高文汉分析了这一时期汉文学的代表——五山禅僧的作品,指出其作品空灵清幽,情致玄远,极富禅理禅趣。其后的第三次繁盛期即江户时代中、后期,日本汉文学的创作主体为儒士,推崇的是儒家思想,创作技巧相对娴熟,对我国的历代诗风均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和借鉴。至第四次繁盛期即明治时代,日本迎来汉文学的最后一次繁荣。但该时期的作品“和习”现象严重,大多失去了应有的格调和韵致。随之,日本汉文学在宣扬皇国史观、鼓吹极端民族主义、美化侵略战争的喧嚣声中渐次消亡。高文汉引经据典、专业而又生动的讲解,使到场师生在愉悦的氛围中领略了日本汉文学的特点与发展历程。

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多位教师,以及来自学校外国语学院、文学院、法学院、儒学高等研究院、经济学院、医学院等学院的共计100多位学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供稿单位:外语学院    作者:蒋阳阳 赵志刚    摄影:仝志慧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小蕾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