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复杂检索

视点首页 > 学术预告 > 正文

现象学与中国文化论坛14、15期

发布日期:2017年05月12日 10:52 点击次数:

时间 5月17日、19日晚7:00—9:00 地点 中心校区知新楼A1618
本站讯 讲座时间

一、报告题目

儒学经典诠释中的感通诠释引论----兼论伽达默尔与成中英本体诠释学之得失

二、报告内容

伽达默尔赋予时间间距以创造性价值,提出了视域融合的诠释模式,克服了施莱尔马赫方法论诠释学的心理主义困境。但是,其时间间距的创造性价值并没有获得充分发挥,其效果历史的观念则有走向黑格尔主义的嫌疑。成中英以欧陆的哲学诠释学、英美的知识论诠释学与《周易》的宇宙本体论为背景,意欲建构出一种融贯人文与科学以及融贯中西两大哲学传统的本体诠释学。但是,此本体诠释学只提供了一个泛泛的思辨框架。不仅如此,深化其已有理路,将陷入怀疑论与独断论的两难困境。宋儒读经法中隐含着的感通诠释,以创造性转化个体生命为旨趣,在充分赋予时间距离以创造性价值的同时,还融入了空间性距离的创造性,从而更为充分地诠释了诠释的创造性内涵。

三、报告人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现象学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 蔡祥元副教授

四、评论人

山东大学哲社学院 王新春教授

五、主持人

山东大学哲社学院/现象学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 张祥龙教授

六、报告时间

2017年5月17日(周三)晚7:00—9:00

七、报告地点

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知新楼A1618

八、主办单位

山东大学哲社学院/现象学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


一、报告题目

博物学何为?——一种平行论的思考

二、报告内容

博物学推动了近代经验科学的大发展,构成自然科学的四大传统之一。如今博物学式微,各级学校不再设置此类课程,许多学者也认为博物学仅是科学的初级形式。但是科技已经日益异化,从一种平行论来思考,博物学的价值并不依其转化为自然科学的多少来确定,博物学从来没有与自然科学完全重合过,将来也不会。“生活世界”的博物学对于公民感受、理解和保护大自然具有不可替代性。博物(BOWU)也涉及个人知识、环境美学、生态伦理、现象学等哲学问题,甚至可以说“看花就是做哲学!”

三、报告人

北京大学哲学系 刘华杰教授

四、报告人简介

刘华杰,1966年生,东北人,北京大学地质系本科,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硕士、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作品有《浑沌语义与哲学》、《分形艺术》、《看得见的风景》、《檀岛花事》、《博物学文化与编史》、《中央之帝为浑沌》等。

五、评论人

山东大学哲社学院/现象学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 李章印教授

六、主持人

山东大学哲社学院/现象学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 刘杰教授

七、报告时间

2017年5月19日(周五)晚7:00—9:00

八、报告地点

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知新楼A1618

九、主办单位

山东大学哲社学院/现象学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


【作者:李章印    来自:哲社学院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晶晶 思萱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最新发布

新闻排行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