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校史一页 > 正文

《中华民族精神概论》课程的开设

发布日期:2014年01月13日 11:40 点击次数:

  一、中华民族精神概论课程的缘起
  2001年,针对当时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素质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山东大学围绕如何对本科学生进行富有山东大学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如何将文化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教育和人格品德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以及能否在全国率先将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大学公共必修课程体系等问题,在文史哲等学科的专家学者和部分理工科的师生中展开调研和讨论,开展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活动。经过在三个校区(当时的东校区、西校区和南校区)的全面调研和若干次不同范围的研讨会后,文史两院先后向学校提出了将历史人文教育纳入学校公共必修课体系的建议,并提交了详实可行的论证报告。
  2001年9月17日向学校提出《历史文化学院关于在全校本科学生开设〈中华民族精神概论〉的建议》,认为:
  (一)一个民族的历史,以及这一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既属于知识和学问的范畴,更属于道德和价值的范畴,它凝结着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的情感与理想,是标识民族身份、维系民族认同感的最终依据。
  (二)以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学史为教学切入点,以中华历史文化所负载的民族情感、民族理想和民族认同为讲习重点,通过开设《中华民族精神概论》和《中国传统文学修养》两门公共基础课,在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其文化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进而完成“文化素质”与“民族精神”的一体化教育。这种一体化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所负载的精神价值的理性认同,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和高尚的人格。
  (三)这种一体化教育与目前高校中已经开设的大学公共政治课程,可以互相补充,互相深化,从而在“学术研究”、“知识学习”、“人文教化”和“政治教育”的自然交叉中,构建一个主线明晰而又内蕴丰富的新型大学公共基础课程体系。这将是一个创造性的举措,不但有可能为高校教育改革开拓出一条新路,而且对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而深刻的意义。
  (四)就大学人文教育的现状而言,目前,中国高校中至少存在着以下四个人们所普通感受到的问题:(1)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人文视野与治学基础不宽;(2)过重的“应试”、“实用”的导向,使学生的人文理想和精神追求呈弱化状态;(3)人文素质教育往往只是“课外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游离于课程体系之外,这既增加了学生的课程负担,又增加了教学成本,从而使人文素质教育很难持续有效的开展;(4)把人文教育更多地等同于一般的文体活动和一般的技能训练,而忽视了人文教育的本质——人文传统和文化精神的培养。如果山东大学能率先对上述问题予以变革,将有可能为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提供一种具有一定示范意义的经验。
  (五)山东大学“素以文史见长”,历史文化学院和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具有很强的学术实力和师资队伍,完全有能力完成上述四点中所提出的设想、目标和任务。
  二、中华民族精神概论课程的批准
  学校非常重视历史文化学院的报告,很快就组织相关专家学者进行论证,对中华民族精神概论课程研究实施过程中特别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文史哲学科资源的整合以及科研资源如何转化为教学资源的问题;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组织、师资队伍的整合问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主管部门和相关学院都在充分研究和协调解决的基础上予以充分关注上,并在教学计划中明确了中华民族精神概论课程的定位、属性和课时。
  山东大学于2001年11月5日正式发文《山东大学关于整合完善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若干意见》(加附件),决定依托山东大学“文史见长”的学科优势,以公共必修课的形式,在全校非文史类的本科生中同时开设“中华民族精神概论”和“中国传统文学修养”两门课程,作为学校文化素质课程的核心和特色课程。以此为标志,山东大学正式启动了《“文化素质”与“民族精神”一体化教育的大学公共课程体的建构》这一大学人文教育的改革项目,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概论课程正式启动的依据。
  三、课程内容
  《中华民族精神概论》是一门融专业知识、学术人文、政治理论、道德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的课程,具有极为丰厚的内容,需要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进行设计和阐释。
  教学团队十分重视《中华民族精神概论》(以下简称《民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将其基本内容概括为七个大的方面:
  1.研究和讲授中华民族精神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中华民族精神是随着中华民族的形成而形成,并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凝聚而成的。民族精神作为内化于民族心理意识之中、深藏于民族文化和民族生活之内的灵魂,它是深刻和稳定的。但伴随着民族历史的发展,受特定时代及其条件的影响,民族精神也会发生变易,打上特定时代的印记。《民论》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将中华民族精神的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讲授给学生。
  2.研究和讲授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特征。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精神特征,如希腊的科学自由精神,印度的宗教慈悲精神等。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提炼和升华出的民族精神也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主要表现为:(1)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2)博大宽容、互助互尊的友好精神;(3)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4)注重实际的现实主义精神;(5)身体力行的实践主义精神等等。
《民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研究和讲授,就是要对上述特征进行学术上的概括并使之系统化,以适应大学教育的需要。
  3.研究和讲授中华民族精神的不同侧面。如中华民族的自强精神、宽容精神、爱国精神、自由精神、勤俭精神、重德精神、务实精神、人本精神、变革精神、民本精神等等。
  4.研究和讲授中华民族精神的物化特征。如“龙的传人与中华民族”、“长城与民族精神”、“黄河与民族的血脉”、“泰山与中华民族的风骨”等等。
  5.研究和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含蕴的民族精神。黑格尔说:“民族的宗教、民族的风俗以及民族的科学、艺术和技能,具有民族精神的标记。”(《历史哲学》)所以,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门类中提炼和讲授民族精神,如“中国艺术与中华精神”、“中国史学与中华精神”、“中华民众与中华精神”等。
  6.研究和讲授“重大事件与中华民族精神”、“杰出人物与中华民族精神”。如“屈原投江与爱国精神”、“五四运动与科学启蒙精神”、“延安整风与实事求是精神”和“孔颜人格”、“老庄风度”、“包拯与清官文化”、“鲁迅精神”、“雷锋精神”等等。
  7.研究和讲授中华民族精神的功能。通过这一方面的讲授,着重阐述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的作用,说明“崇高的精神,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凝结着绝大多数人的意愿和根本利益”,“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
  四、课程建设目标
  1.内容设计上,《中华民族精神概论》是一门通过对特定的历史人物(如屈原、苏武)、特定历史事件和特定文化成果(如《论语》、《易经》、“宋明理学”、“禅宗”)的阐述,以体认和领略民族精神的课程。如:
  读《西周书》,便该领略到西周的精神,同时便该领略到周公的精神。一段历史的背后,必有一番精神。(钱穆)
  炎黄二帝的“文化场,正是后来夏商周统一国家的基础。炎黄子孙的团结,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特点。这样的民族精神,在史前已露其端倪了”。(李学勤)
  秦汉这四百年的统一,养成了一个统一民族的意识。从前只有“齐人”、“秦人”、“楚人”的意识,到这时候才有“中国人”的意识。(胡适)
——均引自本课程之教材《中华民族精神概论》
  2.在课程设计上,采取纵横结合的方式。“纵”的方面,以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为基本脉络,按时代顺序,如“远古时期”、“先秦时期”、“汉唐时期”等等,分几个大的单元;“横”的方面,在每个单元中,选取不同的横断面,进行专题讲授,如在“先秦单元”中,讲授《易经》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屈原与传统士人的人格建构等等,让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具体的文化成果中真切地感受到民族精神的跳动。
  3.在授课理念上,凸显学术理性。即在强调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同时,努力将这种“弘扬”变成一种科学的人文素养,养成一种学理上的自觉认同。从而使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有所区别,同时也能更好地体现出大学教育中知识和价值、学问和情操、科学性和政治性的圆满结合。
  4.在授课方式上,要求避开“通史”式的课程设计,也改变了以往由一二名教师通讲一门课程的习惯,而代之以系统的、专题讲座式的授课方式。即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系统地设置课程中应该包括的内容,用专题讲座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中设置的专题,选择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同的2~3个专题,按团队接力授课的方式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这样的授课方式,切实保证了课程的思想深度和学术水准,从而真正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
  5.在课程建设目标中,特别强调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要利用网络的优势,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办学效率,扩大课程的影响,实现教学手段的先进化。争取使本课程成为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的品牌课程。
  五、师资队伍与教学方法
  山东大学素以“文史见长”。历史文化学院是山东大学学术实力最强的院部。蜚声海内外的老一代专家学者和今天的一大批杰出的中青年学者,共同造就了学院深厚的学术积淀,同时也形成了有关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理性思考和学术关怀。
  《中华民族精神概论》课程教学团队以历史文化学院的博士生导师、教授、副教授为主体组成。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在30余名教师中有教授2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5人,副教授8人,讲师3人,有博士学位者21人。平均年龄为40岁左右。有近1/4的学者有一年以上的国外学习经历,教学方法多样,教学水平很高,使该课程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30位教师面向全校本科生授课。在总团队下采取“授课团队”的方式完成授课任务。每个授课团队由7~8人左右组成,完成5个单元的授课。大约每2人负责一个单元的授课。每个授课团队同时面向5~6个学院开课。不同的授课团队可以根据团队成员的学术背景、专业领域和学术兴趣,自行选讲本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相关内容。各授课团队之间选讲的内容允许有较大差异。“授课团队”的建设,是这门课程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王育济教授一开始就提出:“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精神”这门课程在授课方式上,要改变以往由一两名教师通讲一门课程的习惯,而代之以系统的、专题讲座式的授课方式。即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系统地设置课程中应该包括的内容,用专题讲座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教师应根据本课程大纲中的要求,选择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同或相近的2~3个专题,按团队接力授课的方式,完成规定的授课内容。
  这样的授课方式,保证了课程的思想深度和学术水准,也真正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同时,山东大学在全校性的本科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也首次真正实现了学术研究梯队与授课团队的合二为一。
  六、课程的影响与荣誉
  《中华民族精神概论》的开设在社会和学术界都引起强烈反响。
  当时展涛校长在接受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采访时,特别强调,这门课程“不是普通的知识传授,更重要地它是对学生人格的熏陶”。这种结合,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学生秦玉全:“它不是从死记硬背的角度,单纯为学史而去学史,更多的是从欣赏的角度,这对培养我们爱国主义精神有很大的帮助。”(2005年2月15日央视新闻联播)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02级本科生安文研:“北大的许多人文类选修课都很吸引人,大家听了,有‘灵魂得到安慰’的感觉。但晚上开课,人满为患,为什么这些课不能在正规的课堂中开设,为什么不在正规课堂上给我们的灵魂以安慰,偏偏在半夜才给我们灵魂安慰呢?山东大学把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民族精神的专题放到了大学公共课程体系中,我和北大的同学们都很羡慕。”(在《第一届中国文化论坛: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2005年北京香山》会议上的发言)
  山东大学是中国高校最早以《中华民族精神概论》为名开展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高校,目前已经整整十个年头。十年来,教学团队的老师们为共约8万本科生讲授了这门课程,受到学生的高度评价;这门课程也获得从国家级精品课程到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到国家级教学团队等一系列的国家级教学奖项。
  2011年6月又刚刚入选国家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是从39所“985工程”高校遴选出来的首批进入2011年建设的课程(教高司2011年105号文)。山东大学目前仅有《中华民族精神概论》和《中国审美文化史》进入建设范围。精品视频公开课以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采取政府主导,高等学校自主建设专家学者师生评价遴选,社会力量参与推广的模式,高校和主讲教师承担选题建设任务,上网展示后社会反响良好的课程,给予荣誉称号和经费支持,教学团队正在积极进行视频公开课的建设。

【供稿单位:《山大第一》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榭亭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最新发布

新闻排行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您是本站的第:64104994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