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校史一页 > 正文

华东白求恩医学院1947-1951年

发布日期:2011年09月21日 13:01 点击次数:

 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前身为新四军军医学校,筹建于1944年冬,1947年改名为“华东白求恩医学院”。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敌后抗战,军队日益壮大,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急待培养大批高层次的医务人员。为此,新四军首长在向全军发出的1944年卫生工作的指示中指出:“提高卫生干部质量是卫生部最迫切的中心任务。”军卫生部长崔义田和副部长宫乃泉为贯彻军首长的指示,一方面积极举办各种短训班,以轮训提高在职干部的业务水平,一方面着手筹建四年制的军医学校,招收高中毕业的知识青年,培养具有大学水平的军医。
     1944年10月16日,经军部批准建立新四军军医学校,江上峰(炳炎)任校长,副校长由新四军卫生部副部长宫乃泉兼任。1945年3月18日在抗日根据地淮南新浦镇招收新生,考试课程有数学、化学、英语。学生有从华中建设大学转来的,有部队、地方政府、江淮大学保送和抗日根据地招考的,共录取新生60名,这是学校建立后招收的第一届正式学员。于同年5月12日国际护士节之际,在安徽省天长县长庄正式举行开学典礼,新四军政委饶漱石、副军长张云逸、江淮大学校长韦悫和军卫生部部长崔义田等参加了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勉励学员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改造自己旧的人生观,学好专业知识,作一个红色卫生战士。学校根据部队编制,将学员分为两个排七个班,赵希圣、俞风仪先后任指导员,薛和、张己克先后担任教育干事,管理思想政治和行政工作。6月,沈霁春教授(比利时冈特大学生理学博士、内分泌专家)和苏醒教员先后由上海来校任教。此时在校任教者还有宫乃泉、薛和、邢其毅、钱存柔、江上峰等。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9月苏北淮阴市解放,学校随卫生部进驻城内,一部分学员在当地仁慈医院参加伤员护理工作,一部分赴淮安前线参加伤员收容工作。一个月后集中在淮阴师范学校上课。当时虽然教学设备较差,但通过地下交通线从上海购进部分显微镜、组织切片等实验器材和标本,还自力更生挖掘无主野坟,收集骨骼作标本,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学条件。11月,全体师生随卫生部北上山东,这时江上峰校长离职,由宫乃泉兼任校长。12月,进入山东解放区,此时,适逢枣庄自卫战,野战医院收容了大批伤员,全体学员奉命去滕县的朱家村野战医院参加护理伤病员工作。
     1946年1月,学员集中于临沂恢复上课,校址设在临沂市城南关。2月学校招收第二届学员50名,此届学员部分自山东大学医学系转来,部分为招考的高中毕业学生,还有少数是由在淮阴报考华中建设大学转来的。由季平任指导员,徐欢任教育干事。此时学习环境相对稳定,宫乃泉校长从东北回来,带回一批显微镜(此时学校共有显微镜50架)、记纹鼓及各种标本、切片实验器材等和一部分文体用品等,从而充实了教学设备,丰富了师生的文体生活。图书馆藏书也逐年增加,除通过药商到上海等地购买药品、仪器之际代购一些医学书籍和文艺图书之外,宫乃泉副部长还根据部队医务工作的需要,亲自组织编写了一些书籍和小册子,后来学校不定期收到了由宋庆龄通过联合国救济总署送来一批英文原版医学书籍和其他图书。从而使学校教学所用的图书资料得以充实,缓解了图书资料紧缺的矛盾。
     5月份沈其震副部长率领张学彬、彭治生、商鉴三位医师从重庆经南京转北平乘飞机到临沂,在学校担任临床和教学工作。当时教学工作的特点是:(一)根据战争需要,先学习急救学、绷带学和简单的护理治疗常识,以利参加救护伤员工作。(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重视实验课和形象性教学,通过参加各次战役的伤病员医护工作,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三)自学与互学相结合,组织学习互助组,课后一起核对笔记,讨论课程内容,相互启发,以增强理解和记忆,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7月,国民党政府撕毁了停战协议,发动全面内战,向解放区大举进攻,经常派飞机到临沂上空骚扰。军区机关开始疏散,学校随卫生部转移到临沂城北的亭子村继续上课,此时上海医学院毕业的医师方春望(聂崇铭)、陶煦(胡鸿慈)、黄志尚(王志良)由上海来校任教,并分别任教学医院的内、外、皮花科主任。10月学校转移至沂水县苗家庄,12月随卫生部转移到李家河北村,在此建筑教室和实验室,这时华东国际和平医院也在附近的山备 山仝建设竣工,设有病房、化验室和手术室,作为新四军卫生部直属医院和军医学校的教学医院。
     为了加强对学员的政治思想教育,除由各届的指导员讲授社会发展史外,还先后请卫生部政治处副主任郭力军作时事形势报告,经济学家何封教授作政治经济学演讲,军直属机关政治部副主任周材作政治报告。学校经常组织学员访贫问苦,参加驻地土改大会,密切军民关系,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观念。
     1947年1月,根据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指示,为纪念参加中国抗日战争光荣殉职的加拿大著名外科专家、优秀共产党员诺尔曼•白求恩,军医学校改名为“华东白求恩医学院”,由宫乃泉副部长兼任院长,此时在校任教者有宫乃泉、刘球、张超、苏醒、沈雯春、章央芬、向进、方春望、黄志尚、刘星等。
     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同年3月学校随军卫生部向胶东乳山县转移,经过半月的行军到达目的地,第一届学员驻滕甲庄,第二届学员驻耿家村,同时华东国际和平医院也随卫生部到达滕甲庄。医院转移前,宫乃泉副部长指示:除带一套手术器械外,其余一切设备均移交给卫生部直属所,该所改名为山东国际和平医院分院。华东国际和平医院到达滕甲庄驻进大地主的庭院内,开设病房及门诊,随即收到联合国救济总署从烟台运来的一套完整的美国海军医院的全部设备。国际和平医院虽然不是华东白求恩医学院附属医院,但医院各科的主任如内科主任方春望、外科主任陶煦、战伤外科主任宫乃泉、妇产科主任戴辉、儿科主任章央芬、皮花科主任黄志尚、牙科主任张亚民,均兼任医学院的教学工作。
     5月学校在胶东各县市招收了第三届学员,其中医疗学员26名,药科学员60名。9月,由于战争形势紧张,学校奉令就地疏散,为了保障高级知识分子的安全,教师转移到大连市,在那里编写教材和出版《医务生活》杂志,其余40余名医务人员组成和平医院手术队,由左英和胡田成任正、副队长,赴前方参加救治伤员工作;第一、二届学员分别到山东兵团第九纵队和胶东后方医院工作,第三届医疗学员和药科学员疏散回原籍。同年11月,解放军在胶河战役中击溃敌人的重点进攻,至12月相继解放了被国民党占领的胶东所有县城,取得胶东自卫战的全面胜利,随九纵队转战的学员全部撤回,奉华东野战军卫生部令与和平医院手术队及卫生学校的学员联合组成鲁中防疫大队,约140余人,由胡田成、张己克分别任正副大队长,分三个中队,赴临朐、沂北、沂中各县疫区抢救灾区病人。他们跋山涉水,奔走于乡间田野之间,送医药到门,连续40余天,共救治病人7000余名,于1948年2月胜利完成任务。在工作中80%的学员立了功,军卫生部齐仲桓副部长代表军卫生部给立功的同志授予奖状。随后,一、二届学员集中到诸城县赵辛庄复课,同时华东国际和平医院也进驻该庄。同年3月一届学员结业,分到部队医院任实习军医,该届学员在学习期间,经过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党的培养下,不但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同时在政治思想上也进步很快,刚入学时只有5名党员,到分配实习时已有80%的学员参加了党组织。
     1948年4月30日,华东军区卫生部在胶东“大众报”刊出通知:“去年九月因国民党军队进攻胶东,白求恩医学院疏散的学员返校复课。”一部分学员陆续返校,驻在海阳县郭城附近的村庄,同时招收医疗、药学及卫生学校新生,随报名随考试,录取后当即入校。同年5月,第二届学员参加了潍县战役伤病员的医护救治工作,完成任务后又集中到莱芜县南柳子村复课。与此同时,原转移到大连去的教师也相继返回山东。6月,在胶东返校的第三届医疗学员及药科学员与新招收的卫生学校的学员计1000余人,编为10余个队由海阳迁移到益都县,驻在冯家庄一带。在此地,根据学员志愿和考试成绩重新编队,有10余人编入医学系,196人编入药科学校,其余的均留在卫生学校学习,同时又从潍县招收一批高中毕业新生及一部分由国民党统治的大城市投奔解放区的知识青年,共81人组成医学系第三届学员,高维真任指导员。卫生部还从各部队抽调医助以上的医务人员和司药以上的药剂人员,分别成立医训队和药训队,各队陆续上课。9月,第二届医、药训队的学员参加了解放济南战役的伤病员护理工作和军管工作,学校由益都迁入济南,驻经五路纬九路处,不久山东省立医学院由趵突泉前街迁来与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合并,华东国际和平医院在济南刚解放时就进驻济南与山东省立医院合并,仍作为白求恩医学院的教学医院。学校直属华东军区卫生部领导,宫乃泉副部长任院长,山东军区卫生部部长白备伍兼任副院长。11月,学校在济南招收新生499名,其中医学系(高中毕业)两个班156名;附设药科(高中毕业)两个班163名;附设化验科(初中毕业)一个班88名;附设护士学校(初中毕业)92名。学制医学系四年,其余为2-3年。其后华东军区卫生部领导的药科学校学员196人迁来济南并入该院药科。
     1949年1月,学校又分别在徐州、济南等地招收医学系新生102名,此时在校学生1249名,教职员工556名,学校按军事院校编制供给食宿及军服、学习用品和津贴等。根据军事院校性质建立组织机构:设政治处,白书章任主任兼党委书记,舒若、郭力军任副主任;教务处,方春望任主任;总务科,许登佐任科长;协理处(分二部),李吉元任一部协理员,王琏任二部协理员;药科,严真任主任,陈克明任协理员;化验科,陈化、刘明厚先后任主任,洪滔任副主任,张玲、张诸峰先后任指导员;护士学校,江成志任主任,戴安胜任协理员;各班均设专职的正、副班主任、指导员、学生组织。在新招收的学生中,大部分对共产党充满敬仰之情,但也有一小部分学生对党的各项政策持怀疑态度,还有极少数人思想反动,到处制造谣言,甚至暗伤干部。学校为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身体健康的白求恩式的医务工作者,决定首先集中三个月的时间进行政治学习,有计划地进行形势教育和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史、革命人生观等方面的教育,通过讲课、作报告、分组讨论、进行新旧社会对比等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教育,使学生政治思想觉悟普遍得到提高,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有200多名曾参加过国民党和三青团的学生主动交待了问题,并宣誓与之脱离关系,同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当然也有少数学生不肯悔改而被淘汰。
     同年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委员会成立,各班级及教职工中均建立团支部,优秀学生纷纷要求入团。这时虽然解放战争仍在进行,国家财力、物力等方面都相当困难,但上级仍拨款改善教学条件,先后建立了各学科实验室,有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寄生虫学、细菌学、病理学、药理学、实验诊断学及属于药科的有机化学、药物学、药剂学等实验室。全校共有显微镜94架、分析天平9架、电冰箱2台,并建立了环境卫生试验场和实验动物园。同月,华东军区卫生部随军南下,学校奉令划归山东省人民政府领导,改名为山东省立医学院,体制由军队系统转入地方,重新调整组织机构,撤销政治处、协理处,改设辅导处,同时取消了班主任和指导员建制,实行学生自治,原政治处、协理处等部分行政干部随军南下。6月,为了充实师资力量,教务处主任方春望赴上海聘请教师,先后由京、沪来校任职的有王培仁、李希圣、苏应宽、黄进文、骆兆平、谢春泉、李兆亭、汤洁、郭懋荣、张学衡、郑元龙、陈学渊、张肇基、陈叔琪、潘华珍等。9月,王聿先来校任教育长,随后宫乃泉院长离职去上海工作,由白备伍兼任院长,撤销辅导处,改为教务处领导下的辅导科,院党委改为总支委员会,陈克明兼任书记。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10月开展创模运动,各班、各小组互相挑战竞赛,学习效果显著提高,如创模运动开展前,全校考试有214人不及格,经过创模运动后,考试不及格者仅有13人,并评选出模范生221人。
     1950年2月寒假期间,学校举办了面向全市的医学教育展览会,组织200余名师生担任讲解员,向观众介绍医学常识及医学院发展情况。展览会历时一周,观众达5万余人次,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其中一些教育界及医务界的观众对山东医学院在解放后仅一年多的时间里发展之快、设备之精,给予极高评价。

【供稿单位:《山东大学百年史》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永军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最新发布

新闻排行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您是本站的第:64104994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