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校史一页 > 正文

创建华中建大 培养革命干部

发布日期:2011年09月21日 12:51 点击次数:

  抗日战争到了1944年冬,胜利的曙光已经在望。为了适应解放区对各方面干部的需要,并着手准备为抗战胜利后培养各项建设人才,中共华中局决定,在华中党校的基础上,创办华中建设大学。校址设在苏皖边区的盱眙县旧埔。校长由华中局宣传部长彭康兼任。设民政、财经、文艺三个系和一个高干班。民政系系主任贺希明、副主任姚耐,财经系系主任陈穆,文艺系系主任李代耕。每个系有一个党支部。
     1945年春首届招生,每系招收学生100余人,高干班20余人,共400人左右。民政系招的是区乡干部,大部分是乡干部。财经系招的是财政、经济部门(包括银行)中的业务干部。文艺系的学生,大部分是从江南、上海来的高中毕业生。高干班大多是来自部队正团级的工农干部,少数是来自地方的县级干部。当时学校干部和师生的待遇均实行供给制,口粮每天一斤大米,衣服、生活用品公家发给,每月有一点津贴。
     同年4月,学校正式开学。当时学校尚无明确的学制和课程设置,开始主要讲形势和党的政策,以后又讲毛泽东同志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教学方法是上大课、作大报告,讲过之后,以小组或班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把争论的问题集中起来,再上大课,进行解答,再进一步讨论。另外就是参加劳动,主要是种菜。实际上,当时的华中建大不过是干部训练班。到8月日本投降时,学校决定学生结业,分配搞接收工作。当即组成两个工作团:一个是北上工作团,由贺希明同志带队;一个是南下工作团,由张劲夫同志带队。每个工作团下分四、五个区队,每个区队三四十人。
     首届学员结业后,学校即迁往清江市,利用以前的一所师范学校为校址,重新筹建。校长仍为彭康部长兼任。行政机构有组织科、教务科和总务科。由于当时办学条件的限制和解放区迫切需要大量干部,因而决定暂设预科部,学习期限为三个月。预科部主任朱达章,副主任是方璋和姚耐。教授有李仲融、何封、王淑明、胡考、孙克定、刘力行等。这期预科部共招生一千多名,其中有区乡干部、解放区内外的中学生以及从上海等地来的工人等,分编为九个队,每队一百多人。队设队委会,由队委主任、队长、指导员组成。每个队有党支部,支部书记由指导员兼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上一届基本相同。主要学习文件仍然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问题分为几个专题,由校长、预科部正副主任和几位教授分工进行讲授,讲过之后,再以小组或大组进行讨论。因此,这个预科部实际上仍是政治训练班。1946年初,预科学习结束,学员大部分分配工作。另有400名学员和一批干部、教师,由校长彭康率领到达山东,并入临沂山东大学。彭康同志即赴任中共华东局宣传部长。
     彭康同志带队北上后,留下的干部、教师不多了,学校的领导班子遂作了重新改组。校长由李亚农继任,夏征农、戴白韬任副校长。当时正是从抗日战争转到和平的时期,又是在“双十协定”公布不久之后,一切工作均提出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从教育工作来说,不但需要继续培养抗战时期那种一般工作干部,而且需要培养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各种人才,来建设解放区。针对这一情况,华中分局为建大规定了新的教学任务。为了适应苏皖边区的和平建设需要,分局要求建大培养工农医各种专门人才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干部。教学内容除进行各学科的业务教育外,仍旧进行确立革命人生观和改造作风的教育,以培养学员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学员的来源,主要是大批吸收本区和外地的青年学生,把他们培养成建设苏皖边区的专门人才,同时还抽调一千名区级干部加以培养,使他们得到进一步提高。
     为了实现这一教学要求,学校当时打算把建大办成一所正规大学,设工、农、文、医、师范、社会科学等六个学院和预科。工学院设纺织、土木工程、应用化学三系,农学院设畜产、造林、农化三系,文学院设中文、外文两系,并附美术、音乐、戏剧三组,医学院和社会科学院不分系。预科分文预、理预、医预三种。各院修业期限定为:工学院三年,农学院和文学院二年,医学院三至四年,师范学院一至二年,社会科学院和预科一年。从二月起,开始建立机构,修建校舍,购置设备,聘请教师,扩大招生,并将行政机构改建为秘书、注册、教务三处,秘书处主任李逖,注册处主任沈鹰,教务处主任孙叔平。苏皖边区政府为此专门拔出一笔经费给建大用于基建和购置设备,并从外地陆续请来了一批教授、副教授,如阿英、孙冶方、范长江、刘季平、车载、越平生、罗稷南、朱维基、黎冰鸿、黄源、陆维特、周原冰、陶官云,以及讲师赵慧琛、袁似瑶等。
     学校原定于五月开学,因到四月底仅录取新生400余人,与计划数字相差甚远,故改为九月开学,并决定到校新生暂时成立补习班。补习班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在开学前三个月,使学生对当前时事政治问题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并复习和提高文化科学知识,以期达到升入预科或本科的应有程度。教育内容分必修与选修两种:必修课以政治、专题讲座、体育为主,选修课则以语文、英语、数学为主。选修课各按学生志愿及文化程度自行选择,编入甲、乙、丙组,以组为教学单位,必修课则依照学生到校先后所编定的班为学习单位。五月十三日按照原定计划在清江市校内上课。但是不久,形势发生骤变,国民党政府撕下和谈伪装,挑起了内战,月底清江市就受到了国民党飞机的空袭。学校便白天分散城郊,上午集中进行政治教育,下午分组讨论,晚上返校自习,继续学习文化。六月六日学校离开清江,转移乡下,住在徐杨庄,坚持教学。
     七月中旬在徐杨庄结束补习班教育,教育计划开始改变,行政机构也随之变更。当时学生已增至900余人,重新编班,分为预科、干部班、中教班、小教班等。预科分为文预和理预,文预课程政治课和文化课并重,理预则以数理课和政治课并重,待提高后升入本科,或视情况需要,不能继续学习时,即可分配工作。中教班和小教班的学员,大多数是淮南撤过来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中教班主任是陆维特,党支部书记是叶锦田。八月上旬学校组织学员进行农村调查,月底总结完毕。此时,国民党政府,悍然发动全面内战,向解放区大举进攻。九月三日学校奉命转移射阳,准备开学,但由于战局日趋紧张,不久又奉命转移山东。除被调出支前和留在华中的一部分学员外,其余600余人随校行动,经过长途跋涉,于十月二十日抵达鲁南汀水。
     学校迁至鲁南后,由于战争的不断扩大,支前工作迫切需要,所以又完全恢复了训练干部的教育方针,无论对在职干部或外来学生,均以政治思想教学为主。对在职干部,是使其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运用革命理论分析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能力,检讨自已的工作历史,提高思维觉悟,加强组织纪律和思想意识的修养,并介绍业务情况,总结业务经验。对一般青年,则是使其学习中国革命的基本理论,培养其对革命胜利的信心,确立革命人生观,并介绍业务工作情况及初步业务知识。期限为四个月,以五周时间进行时事政治教育,五周进行思想教育,四周进行业务教育,两周进行鉴定。
     由于战局需要,学校到鲁南不久,先后就有200多名学生转到军事与卫生学校学习。其余400余人(其中在职干部占75%,外来学生占25%)则分成四个班,学校机构也相应调整,根据新的情况建立了新的组织,即在教务处领导下,以驻队教授、班主任、辅导员为成员,成立各班领导小组。各班领导小组既为干部本身的学习组织,又是领导该班学员的组织。具体分工是:教授侧重理论指导,班主任侧重行政指导,辅导员侧重群众活动指导。这次上课才一个月,即到了1947年1月,时事政治教育尚未结束,学生就陆续调往前线服务。不久学校又奉命转移,此时大部分学生和一部分干部均调出参加支前工作。学校转移莒南暂住期间,传来我军在兰陵歼灭国民党快速纵队的捷报,大家感到欢欣鼓舞。学校随即奉命派200余名师生,由梁云清带队前往打扫战场,十余天完成任务后返回。三月抵达胶东海阳县盘石店。由于前方需要,学生不断调出,此时还剩200人,遂合编成两个班,两个月后全部结业分配工作。
     学校到达盘石店时,解放战争正在激烈进行。当时的迫切任务,是百倍地壮大人民革命武装,在战场上夺取更多更大的胜利,以加速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在这个总任务下,学校的新任务,是招收两千名青年学员,经过三个月的短期教育,争取百分之七十五至八十自觉地转入军事学校,以培养成为部队干部。这届实招1700名新学员,编为四个部(各设一个党支部),每个部分为四个班,每班100余人。张一夫、李庚、赵慧琛、陶官云分别任一、二、三、四部部主任。本届学员绝大多数来自胶东老解放区,都是受过我党我军长期教育和影响的二十岁左右的知识青年。他们纯洁、热情,学习情绪较高,但家乡观念重,害怕参军。
     根据形势任务和学员情况,这一期的教育方针,是以时事政治和思想教育为主、文化教育为辅,以克服其家乡观念和对战争的模糊认识,加强群众观点和为人民战争服务的精神。教育内容坚持少而精的原则,主要是学习战争形势和土地改革问题。在教育方法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从学员中来到学员中去的原则,课堂内教学和课堂外教学相结合,把整个教育过程当作是一次群众性的思想改造运动的过程。1947年9月,国民党军队进攻胶东解放区,这一期学员不得不提前结业,其中90%以上的学员报名参了军。
     这期学员结业后,战局愈趋紧张。学校再度奉命转移。其中大部分干部、教师分作两批,晚上从威海坐船,冲过国民党军舰封锁,转移到了旅大市。另有一小部分同志在胶东留守。后来有一段时间,这一部分实际上变成了华东局党校,搞三查三整,但对外名义上还叫华中建设大学。1948年春,潍县解放。不久,华中建设大学、临沂山东大学的干部教师,奉命到潍坊集中,筹建华东大学,华中建设大学到此结束。
     华中建设大学自1944年冬创建到1947年底结束,是在战争——和平——战争的不同环境中度过的,在性质上经历了由政治训练班到筹办正规大学再到政治训练班这样三个阶段。由此可见,学校的性质和教育方针,是随着形势的发展与任务的不同而改变的,这是党领导下解放区的革命大学的共同特点。华中建设大学虽然只存在二年半的时间,而且环境和工作条件极端困难,但是由于党的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先后招收四批学员,共培训了近四千名青年和干部,为革命和建设做出了贡献。

【供稿单位:《山东大学百年史》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永军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