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校史一页 > 正文

于复新与于氏环状沉淀试验

发布日期:2012年09月27日 14:50 点击次数:

  于复新(1890-1967) ,字铭三。山东安丘人。八岁失聪,后克服困难,自学成才。1911年入齐鲁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化验室当练习生,后升任化验室主任。1921年创有“于氏环状沉淀试验法”(即梅毒血清环状试验法),是世界首创。1929年撰写出版了我国最早的检验专著《实验诊断学》。此书再版多次。1946年被齐鲁大学医学院聘为临床细菌学教授。济南解放前夕,拒随南迁。1950年应邀参加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次年作为特邀代表出席济南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后任华东皮肤花柳病防治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科普协会筹备委员、山东医学院诊断学教授等职。其著作还有《梅毒血清环状试验》、《梅毒的血清诊断问题》、《单做康氏反应的缺点及其补救办法——环状沉淀法的应用》、《解放前与解放后济南梅毒血清阳性率的比较》等论文十余种。其中《实验诊断学》、《临床检验》1952年被定为全国医士、全国临床检验专业教材。
  在旧中国,梅毒病的发病率是很高的,它严重地危害着人民健康,在大城市尤甚。在上世纪20年代,确诊本病的最先进的检查方法是两个外国人发明的梅毒血清反应——康(Kahn)氏和瓦(Wassemann)氏反应。这两种试验法各有优缺点:瓦氏反应的准确率高,为98.3%,但操作复杂,出结果需等一天以上,且可因抗补体因素的出现而不能判定结果;康氏反应的准确度较低,为94.3%,且易出现假阳性,操作也较复杂。因此医学检验界渴望有一种既简易而又可靠的梅毒血清试验法,并都为之苦苦探索着。
  在齐鲁医院化验室,已有十年临床检验经验的化验员于复新,于1921年发明了一种新的梅毒血清试验法,他本人称其为“梅毒血清环状沉淀试验法”(国内同仁则尊称之为“于氏试验”)。于氏试验经过2000多份血清的对照观察,证实该新法操作简单,便于推广应用,且正确率在97%左右,方法得到了充分肯定,于1923年发表在齐鲁大学主办的全国性学术刊物《齐鲁医刊》第3卷第2期上。此成果本想以于复新的名字投稿国外,他的老师美籍医生(兼管化验)柯德仁(Dr S Cochran)怕外国不给刊登,遂以“柯—于”二氏之名发表在美国学术杂志上,推广到全世界。
  “于氏试验”的最大优点是不易出现假阳性,对于一些不能开展瓦氏反应、只能做康氏反应的检验科,加做“于氏试验”能明显提高梅毒血清试验的准确度。“于氏试验”早于日本的井出氏环状反应,且比井出氏反应准确。
  以后,于复新又与他的学生共同发明了利用康氏抗原做凹玻片试验,以代替外国的克莱氏试验,更加简便、可靠。这样,在齐鲁医院,每一份病人的血标本要常规地做三个试验——康氏、于氏、凹玻片;如仍有怀疑再加做华氏反应。至于华氏反应,于复新教授坚持用三个抗原的法国方法,而不采用一个抗原的美国方法,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1947年,于复新教授又在国内首先开展了梅毒螺旋体黑地映光检查法,更容易直接看到病原体,大大提高了对梅毒病的诊断水平。
  于复新教授在世界上首创诊断梅毒病的新方法——于氏环状沉淀试验及其以后一系列发明与改进,进一步提高梅毒病的诊断准确率、缩短了出结果的时间,简单而便于推广到全国、全世界,不但有很大的学术价值,而且更有无可估量的社会意义。于复新对新中国梅毒病的防治和最终消灭梅毒病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对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都有巨大作用,影响深远。
  于复新教授深感医学检验人才的缺乏,更看到中文检验教材是空白,严重制约着我国医学检验事业的发展,因此将他积累多年的资料和实践经验编撰成专著《实验诊断学》,于1929年出版,贡献给检验界同仁。这是中国学者自编的第一部检验学专著。为培养我国自己的高级临床检验人才,他于1930年主办了我国最早的大专水平的检验技师班。1937年,于教授又增补资料改版了他编著的《实验诊断学》,行销国内。在解放战争时期,该书在于教授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华东解放军卫生部重印,并在前言中作了说明,作为华东解放军医务检验人员的重要参考书和学员的教材。那时济南尚未解放,而于教授的学术专著却已在为人民的解放战争服务、造福解放区军民了。

【供稿单位:《山大第一》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烨炜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