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校史一页 > 正文

海水鱼类养殖专家雷霁霖

发布日期:2013年11月15日 19:37 点击次数:

  雷霁霖 (1935~)畲族,福建宁化人,著名海水鱼类养殖学家。1954年考入山东大学生物系,师从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等学习胚胎学,1958年毕业后到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工作至今。
  50多年来,他坚持在科研生产第一线,系统研究了22种海水鱼类的增养殖理论与技术,是我国海水鱼类增养殖学科带头人、工厂化育苗和养殖产业化的主要奠基人。1992年,首先从英国引进冷温型良种大菱鲆,育苗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创建了“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掀起了中国海水养殖业的第四次产业浪潮,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997年“渤海渔业增殖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大菱鲆的引种和育苗生产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获杜邦科技创新奖。
  青少年时期的雷霁霖,19岁以前没见过火车,没见过轮船。对于世界的认知除了连绵的大山、郁郁葱葱的绿树,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这些让他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和兴趣。高二暑假那年,雷霁霖生平第一次看电影,也就是这次电影改变了他的命运,这是一部反映社会主义国家的少年儿童在青岛举行夏令营的新闻纪录片。片中不同肤色的小朋友在信号山公园尽情玩耍,德国总督府的建筑外观就像童话里的城堡。第一次从屏幕上看到大海的雷霁霖,就被青岛那美丽的海滨风光深深吸引。那时候他开始下定决心,一定要到海边去,到青岛去,青岛在他的心中已经成了海的代名词。高考填报志愿时,当时位于青岛的山东大学就成为他报考的首选。
  1954年,19岁的畲族少年雷霁霖收到了遥远的山东大学寄来的录取通知书,通知他已被山大生物系动物胚胎学专业录取,这个消息让雷霁霖既兴奋又发愁——兴奋的是自己追求已久的目标终于实现了;愁的是,从小生长在山村的他根本不知道如何才能到达遥远的山东。最终,他挑着自己的衣服铺盖,光着脚板走了三天三夜,才见到一个城市,然后不知所措地坐上火车,经过全程七天七夜的长途跋涉来到山东大学。回忆起年少北上求学的经历,雷霁霖至今还保留着当年心潮澎湃的感觉,“海的吸引力太大了,简直让我无法抗拒。山里住惯的孩子,突然发觉,海让世界变大了。”
  带着对海的痴迷,雷霁霖师从著名生物学家童弟周教授,在动物胚胎学领域度过了四年大学生活。老师严谨的科学态度深深影响了年轻的雷霁霖,也唤起他对海洋动物的浓厚兴趣。大三那年,山东大学与苏联专家合作,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搞鱼的胚胎发育研究,雷霁霖被选中参与这个课题实验。1958年毕业后,他顺理成章地留在研究所工作,从此一头扎进五彩缤纷的鱼的世界里,这一扎就是四十八年。
  近半个世纪,雷霁霖一直以工业化理念为指导,引领海水鱼类养殖产业发展新潮流。主持完成30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系统研究了22种海水鱼类增养殖理论与技术,其中8种已实现产业化。上世纪60~80年代,首先突破梭鱼等十多种鱼类的育苗工艺,相继构建起工厂化育苗的技术体系;90年代初,担任首席专家,主持“中日合作”和“八五攻关”项目,创建了达国际先进水平的真鲷工厂化育苗新体系和新工艺,率先在国内开辟海水鱼类人工苗种大规模放流增殖技术。1997年“渤海渔业增养殖技术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首先从英国引进冷温性鱼类良种—大菱鲆,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突破工厂化育苗关键技术,构建起“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开创了大菱鲆工厂化养殖大产业,年产量达5万多吨,年总产值逾40亿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我国第四次海水养殖产业化浪潮的兴起和“三农”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被誉为“中国大菱鲆之父”。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雷霁霖院士治学严谨、学风正派,勇于创新、事业心和责任感强,对我国的水产科技和产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生物学家。2010年6月8日,雷霁霖院士担任大连海洋大学双聘院士和农业部海洋水产增养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供稿单位:《山大第一》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筱颜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最新发布

新闻排行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您是本站的第:64104994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