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校史一页 > 正文

微生物学家王祖农

发布日期:2013年06月13日 10:20 点击次数:

  王祖农(1916~2008),江苏南京人。微生物学家,教育家,长期从事自生固氮菌、纤维素降解微生物和自养细菌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这些研究领域的主要创始人,中国综合性大学微生物专业教育的开拓者。
  王祖农出生于一个私塾家庭, 1937年考入浙江大学生物系。当时,浙大生物系的名教授很多,如贝时璋、谈家桢、罗宗洛等。王祖农就是在贝时璋教授指导下做的毕业论文。1941年,王祖农从浙江大学毕业。应原浙江大学生物系主任、中国蚕桑研究所所长蔡堡先生之召,到该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蚕病研究工作,从此与微生物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946年,王祖农留学法国,进入现代微生物学的主要发源地巴斯德研究所,跟随土壤微生物学系主任博勋(Pochon,J.)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还被博勋教授推荐到法国科学研究中心兼任见习研究员。1949年12月,王祖农获得巴黎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6月,王祖农毅然放弃国外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到祖国。受时任山东大学副校长童第周教授的邀请,于当年7月到山东大学植物学系任教。从此,王祖农就根植在山东大学,从事微生物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山东大学对微生物学科的发展和王祖农的到来非常重视。他到校后即被任命为副教授,成立了微生物学小组,为他配备了一名助教、一名实验员和三间教学用房。1951年9月升任教授。在他的组织和带领下,山东大学的微生物学科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领先或唯一。
  1950年,王祖农在山东大学创建了全国综合性大学中第一个微生物学小组,开设微生物学和植物技术学两门课程,同时指导四名应届毕业生,写作微生物学方面的毕业论文。这批同学毕业从山东大学走上社会,成为我国第一批自己培养出的微生物学专业人才。1952年,山东大学动、植物两系合并为生物系,王祖农首先在国内设置了第一个微生物学专门化。1958年,微生物学专门化扩建为微生物学专业,成为国内首批微生物学专业之一。1981年,山东大学微生物学专业成为国家首批微生物学博士点,也是委属高校中唯一的微生物学博士点。1984年,山东大学成立了国内高校中的第一个微生物学系,除原微生物学专业外,又新设了微生物工程学专业。这是我国综合性大学生物学科方面开创的理工结合的试点。山东大学微生物学科198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早在1963年建立的微生物研究室于1981年扩建为“山东大学微生物研究所”,现为“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国家生物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的基地。目前山东大学已成为微生物学教学和科研实力最强的高校之一。近六十年来,出自王祖农门下的几代人才,达到3000人之多。王祖农为我国微生物学的教育普及和学科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王祖农非常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亲自带领几名研究生编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微生物学词典》,既为学科发展作出了贡献,也培养了学生们的编写能力。王祖农不仅注意本校微生物专业的成长壮大,还十分关心这门学科在全国的发展。先后为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十几所兄弟院校代培师资,合作编写全国高校微生物学通用教材。他长期担任教育部教材编委会生物学编委兼微生物学组长、生物学科评议组成员,为全国微生物学教材建设、研究生教育、学科发展规划等付出了大量心血。
  王祖农早期致力于土壤微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在研究单生需氧固氮菌方面显露才华。他于1949年撰写的博士论文《单生需氧固氮菌与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先后刊登在法国科学院院报和法国农业学报上。论文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几个方面,用实验证明了单生需氧固氧菌及其代谢产物在土壤腐殖质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为土壤腐殖质的生物学形成理论提供了重要依据。20世纪50年代以后,该成果在论述该菌生理学的论文中常被引用。1948~1950年,在巴斯德研究所学报上,他先后发表了多篇单生需氧固氮菌等菌细胞学方面的研究论文。他采用当时新的细胞核染色方法,观察到了细菌生长过程中细胞核有规律的变化过程,丰富了固氮菌等菌细胞学的内容。1951年刊登于荷兰《植物与土壤》杂志上的论文《利用单生需氧固氮菌测定土壤中有效元素的新方法》,简述了一个利用微生物测定土壤中有效元素的方法,简便易行,在当时被广泛应用。回国以后,他在简陋条件下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单生需氧固氮菌的耐酸性》一文,首次证明了我国酸性土壤中也有单生需氧固氮菌的存在,为我国酸性土壤改良提供了一种很有价值的方法。他还证明了该菌色素的产生与碳源有密切关系,为固氮菌分类方法提出了新指标。
  王祖农开创了中国的自养细菌研究。自养细菌研究过去一直是我国的一个空白点。1955年,基于对自养细菌在理论和应用上重要意义的深刻认识,他编著了我国第一部关于自养微生物的专著——《硫磺细菌》,由科学出版社出版。随后又翻译出版了俄文的《铁细菌》一书。为我国自养细菌研究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自己的实验室里,他先后开展了自养细菌的保藏、扩大培养和生理分析等研究。20世纪70年代初,他主持了“利用氧化硫硫杆菌提高磷矿粉的速效性”的研究,开发出了利用氧化硫磺杆菌制成高质量磷肥的新技术。使用这种技术可大大提高低品位磷矿粉中可溶性磷的含量,在北方缺磷地区(如山西省)施用这种磷肥,增产效果明显。这一成果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此后,他又多次在全国性学术讨论会作这方面的专题报告,并组织了全国首届化能自养菌专题讨论会(1987,济南),推动了全国自养菌研究的开展。进入90年代,在他指导下的一个研究小组已将自养菌研究工作深入到分子生物学水平。对极端嗜酸性硫杆菌的基因载体构建和转移做了系统研究,首次在专性自养极端嗜酸性硫杆菌中建立了一个基因转移系统。
  在开展自养细菌研究的同时,王祖农敏感地注意到了另一个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都很重大的研究课题——纤维素的微生物降解研究。植物秸秆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含有大量能量,但不能食用,有效利用率低,甚至有时还造成污染。通过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可将其转化为饲料、燃料和化工原料,缓解人类面临的食物不足、环境污染和开辟新能源等急迫问题。20世纪50年代中期,王祖农率先提出了一种纤维素分解细菌的分离方法,发掘了一批纤维素分解菌种资源,打下了深入开展研究工作的基础。这种方法至今仍为国内外研究者沿用。1963年,他又提出了系统进行纤维素酶研究的计划。“文革”中,这一研究工作受到影响。1979年后,他便着手全面规划纤维素微生物学研究工作。在他的直接领导下,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山东大学微生物所的纤维素微生物学研究,发展到可以在酶生物化学、生长动力学、生物工程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现代生命科学领域内开展,已在国内和国际产生较大影响。其中“青霉纤维素酶系研究”和“纤维素酶作用机制和活力测定方法研究”两项理论成果,分别获得国家教委(1986)和山东省(1991)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亲自主持的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农副产品加工用酶及其应用技术研究”,组织全国多家研究单位合作攻关,其中的纤维素酶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选育到了多株产酶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产菌株;开发出了用造纸废液渣生产纤维素酶,用蒸气爆碎半纤维素水解液生产饲料酵母,直接发酵纤维废物生产蛋白质增富饲料等多项新技术、新工艺。此外,在纤维素酶用于提高烟草品质,复合酶用作饲料添加剂,碱性纤维素酶用于洗涤剂等技术开发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部分成果已开始向外技术转让,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王祖农一生在自生固氮菌、纤维素降解微生物和自养细菌等研究领域共发表论文近100篇,出版专(译)著6部。由于在微生物学领域的突出贡献,他在微生物学界有很高的声望。先后担任过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三届理事,第四届、第五届常务理事兼普通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生物学版)编委,《微生物学报》编委,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卷编委,山东微生物学会理事长等。
  在繁忙的教学科研工作中,他先后担任山东大学生物系主任、科研处处长、副校长等职,还多次出国访问和作学术交流。他两次奉国家教委的委派,作为团长组团访问法国和意大利,加强我国同这些国家的文化教育交流、开展合作研究。他还热心参加各种政治和社会活动。1953年在青岛加入“九三”学社,曾担任“九三”学社第六至第八届中央委员,第九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第一届、第二届“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员会主任委员。1959年在济南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还曾任第七届、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政协第四届、第五届常务委员,第六届、第七届副主席等职。


【供稿单位:《山大第一》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榭亭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最新发布

新闻排行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您是本站的第:64104994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