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戏说统计》读书感悟

发布日期:2017-12-03 18:17:23 点击次数:

《戏说统计》这本书是香港中文大学政治学系李连江教授的新作。最近研读此书,我收获了不少感悟。其中既有对自己专业上的收获,也有对人生智慧的体悟。

李连江老师在这本书里不是在教授统计学(teach statistics),而是在教授怎样学习统计学和其他的知识(how to study statistics)。在这本书里,你还可以找到学习逻辑思维、学习语言,学习阅读,学习写作,学习做人、做学者,学习管理焦虑,学习安身立命等等的方法。比起罗列知识点与解释专业名词,李连江老师用平实又不乏严谨的话语将复杂和枯燥的统计学知识梳理脉络,娓娓道来,金句频出。字里行间,老师给人的感觉亲切而又严格。亲切不仅因为老师语言诙谐幽默,读来令人捧腹,也因为老师学哲学出身,博士时才专攻政治学,才开始学习定量方法。老师说“学统计分析,关键是学习它彰显的概率思维方式”,统计只是聪明、精密的工具,而不是目的。老师还形容自己“高考数学不及格,尚且能够学会”,坦承自己的求学辛苦,谦称自己为中人之材,这对于对自己数学向来不自信的我是莫大的鼓励。而严格是指,老师杜绝避实就虚,杜绝大差不差、不懂装懂。

我做一个很现实的假设——如果欠缺学习统计学的数学基础的我使用其他统计学教材自学统计学,好的结果是多花十倍二十倍的时间研究,最后对林林总总的专业名词能得一知半解;坏的结果是被晦涩蹩脚的名词翻译和描述误导,最后似懂非懂,不懂装懂。《戏说》这本书最大地减少了我学习统计学的阻力,老师在第一章一开始就进行统计学的“正名”,清除由于术语谬译泛滥对学生造成的阻碍。比如揭示了因变项、依变项、回应变项、后果变项,看上去差别很大,实际上所指都是被设定为结果、其变化有待解释的属性。又比如说老师主张把population译为“母体”而不是“总体”,因为从population当中抽取的样本(sample)不是总体中的任意一部分,而是按照总体各部分的比例制作的微缩模型。二者在结构上应当高度相似。

作为一个学习社会科学的文科生,阅读这本书的初衷自然是为了学习“据说很难”的统计学。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本书,除了满足我刚开始阅读的目的外,更使我获得了宝贵的人生智慧,当我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以后再回想这本书时,我想我会更加确信这本书对我整个人生开导和启发的价值。这些启示都散落在老师传授统计学知识的叙述当中了。

比如老师谈怎样克服年轻时的生涯焦虑。“内不足者,急于人知。”“焦虑的最大根源是成名成家。年轻本身就很美好,不要奢望锦上添花。成名成家需要资本,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特点是需要时间检验。”比如老师谈学术规范。“我们做研究的时候,最大的危险是该怀疑自己的时候没有怀疑。”

老师阐述了无论是学者和学生都应当恪守的学术操守——不仅要借助知识安身,还要立命。作为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要知道怎样通过知识更好地自我实现;作为学者,不仅要创新,而且要传承,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老师叙述自己二十岁才开始学习英语,后来却可以达到使用英语写作学术论文并让母语者看不出出于非母语者之手的水平,这让我再次发现,努力永远不算迟。我觉得我明显不是天才,我的智商应当大概分布在全人类智商的正态分布的中间一段。世间可被称作是天才的人本来也是寥寥无几。我想,和我类似的每一个人大概都有自己的极限——无论付出多少努力都无法达到的那种高度。但是极限是极限,目标是目标,承认自己有极限是一种客观,而借极限为名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就只是消极逃避,证明自己极限何在的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在几十年的人生里付出最多的努力,直到生命将要终结,无法再超越自己,一个人才能确定的说,原来这就是我的极限。我曾认为努力的时机已经过去了,十岁的时候我想学钢琴,可是当时身边已经不乏五岁就开始学琴,与我同岁却已经拿到钢琴十级的孩子,那时我沮丧的认为,原来我已经永远错过了学琴的时机,而到了十五岁的时候,我又发现身边也有十岁才开始学琴,五年后也学得很好的同学,我才发现我十岁时的认识错误。让我错过时机的不是时间,而是我自己。所以说努力的最好时机一定是现在。

老师也提醒了我们要专注。在人人依赖智能手机的信息时代,汹涌的信息狂潮宛如洪水猛兽,冲击着我们每一个人,专注心和自制力在这过程中浮沉堙没,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专心致志的本领稍不留意就会被蚕食吞噬。我想,我们这一代人比起先辈,获取学术资源的手段要丰富的多,迷乱心智的诱惑和陷阱也多了,想要真正静下心来,投入到自己的思索和创造当中,难上加难。或许我可以通过网上图书馆寻找到任何一篇我需要的学术论文,下载到手机上浏览,可是阅读过程总会被社交软件弹出的消息一次又一次的打断;或许我可以把成百上千部专著储存在一本薄薄的kindle当中随身携带,然而真的用心把其中的一本书坚持看完,却是难事,往往是点开了一本没看几页,又点开另一本。要看的书存了一部又一部,可是最早开始看的那本书进度仍然只是5%。我们的时间都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掠夺了,让我们没有精力去做真正重要的事情。

在我看来,学术世界就像是“墙的另一边”,刚进大学时,站在平地上只能看见墙那边伸出来的树枝,看不见其他,也辨不出树的种类。李连江老师这本《戏说》,似乎是让我有了可以攀爬的阶梯,我逐阶登攀,渐渐能看到墙外那棵树开着花、长着叶;再向上登攀,我几乎可以摘到树上的果实。我想,我的目标也不能止于辨别一棵树,摘下一枚果实,我还想要翻越这面墙,到墙的另一边看一看。

百闻不如一见,任凭我“天花乱坠”地强调这本书如此又这般的好,总不如诸君亲自品读来得直接。对于这本书,浏览可得知识,参考能获启示,研读会长智慧。我想,各位通过阅读这本书学习统计学和李连江老师的人生智慧的过程,也一定会像我阅读的过程那样愉快和满足。

【供稿单位:政管学院    作者:牛童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子涵 曳孜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最新发布

新闻排行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您是本站的第:64104994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