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我的家乡沂蒙山

发布日期:2017-09-20 16:59:52 点击次数:

对于身在异乡的学子们,闲聊时谈论最多的莫过于自己的家乡。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事儿、家乡的人,似乎是永远扯不完的话题,“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在这中秋佳节即将来临的时刻,不由勾起我对家乡沂蒙山的回望与遐想。

沂蒙山,乃沂河、蒙山之简称,凡与蒙山山脉相连、沂河流经之地,均属沂蒙山区,民间自古就有蒙山绵延八百里之说,因其海拔仅次于泰山,又有“亚岱”之称。

巍巍沂蒙山,积淀了厚重的东夷文化,孕育了仁孝尚德的儒家思想,蕴藏着敦厚重礼、仁爱诚信的精神内涵。

在这片钟灵毓秀、古朴神奇的沂蒙大地上,曾孕育出伟大的宗圣曾子、算圣刘洪、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孝圣王祥等历史著名人物。据考证,鬼谷子王禅就曾在位于蒙山的鬼谷子洞里修炼著书,并向他的弟子孙膑、庞涓、苏秦、张仪、商鞅等传经授道。

在抗日和解放战争年代,沂蒙山也有不朽的功绩,被称为“两战圣地、红色沂蒙”。刘少奇、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迹。战争年代,沂蒙山人喊出了“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最后一口粮食当军粮,最后一块粗布做军装”的动人口号,质朴勤劳的沂蒙山人创造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我家祖祖辈辈是沂蒙山人。我的父母以他们的亲身阅历,见证了沂蒙山的历史变迁。改革开放前,这里曾被描述为“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土货不出,外货不入”之地,沂蒙山人被称为“挂满勋章的乞丐”,甚至成为贫穷落后的代名词。从未走出大山的祖辈们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日子,“石头满山跑,遍地长野草;稀粥加野菜,天天吃不饱”是当时沂蒙山人自编的顺口溜。“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空荡荡”,风景秀丽的沂蒙山也成了无人问津的穷山秃岭。

我家有一个远房亲戚就住在山脚下一个叫做“三官庙”的村里,常常听我爸爸说,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那个村里也没有一辆自行车,村民们自家圈养的肥猪,需要用门板抬下山出售,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上山砍柴、捡拾山蘑菇、采集草药等。孩子们到了入学年龄,需要到山下的亲戚家居住寄读。

然而,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沂蒙大地的时候,当党的富民政策唤醒沂蒙山人的时候,一切都变了模样。如今的沂蒙山,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金山银山,家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早已被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正以壮美的风景、旖旎的风光、妖娆的山水,敞开了大山最敦厚雄壮的胸怀,迎接着四面八方来客。人们的生活也随着收入的增加变得越来越好。

每次回家,我都会感受到家乡那悄然发生的变化。如今,村里的乡间小路早已变成了宽阔平整的硬化水泥路,路灯亮了,垃圾分类了,老年人有了活动室,妇女跳舞有了广场,家家户户住上了楼房,做饭有燃气,取暖有暖气,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美好生活。“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早已成为现实,村头的广场上,一眼望不到边的清一色的小轿车整齐停放;网上购物、微信支付,在老家农村也不算什么新鲜事;更令人欣慰的是,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大幅改善,医疗卫生、社会保险等各类基本公共服务纷纷走进农村,上了年纪的农民看病不花钱,还能按月领取养老金;农村社区建起新型农民培训学校、道德讲堂和农家书屋,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今天,当我再次唱起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时,终于真正体会到了歌词的含义。

【供稿单位:药学院    作者:葛蒲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晓宁 榭亭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最新发布

新闻排行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您是本站的第:64104994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