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语言的力量

发布日期:2017-08-15 14:38:04 点击次数:

一撇一捺一横长,一平一仄字铿锵。语言的起承转合富有独特的魅力,搭载以万千多变的声音,流溢出无形的力量。或如久雨初晴,明媚了你连雨黯淡的心房;或似冬日暖阳,振奋了寒天薄凉的胸腔。

恰如其分的修辞手法妙处在于,不仅可以生动形象地表达发言人的思想,更能够传递一种感染情绪的力量,淋漓尽致地展现语言的魅力。但修辞的背后,往往对人们思考问题的机制产生了无形的引导性影响。这就需要我们一行听众,辩证性地思索并尝试性地解构修辞,从逻辑层面读懂修辞背后的真相。

2011年斯坦福大学有个实验,两组学生分别阅读两份城市犯罪的报道,第一份把犯罪比喻为在城市中肆无忌惮捕猎的疯狂野兽,另一份比作弥漫在社区里的传染病。在选择解决措施时,第一份的学生75%选了更多监狱和惩罚,25%选了社会改革;第二份的56%选了惩罚。被问到决策依据时,所有人都圈出了报道中关于犯罪的数据而不是那些比喻。

抛开严谨犀利的调查数据,其实我们也能发现,比喻确实能让人们更快地了解新奇概念和复杂问题,但它的限制性却往往被人们忽视了。比如我们说到女性职业上升的壁垒时会用“玻璃天花板”,然后鼓励女性跳起来打破它,但是却忽视了那些搭建天花板的男性也应该为此出一份力;比如我们用“娘”来形容一个男生,或者说某个人跑步的姿势“像个女孩”,预设的前提是“女性就是脆弱的,畏手畏脚的”。

在有数据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觉得自己是依据事实作出了科学决策,但对其他描述性语言的实质性影响却很难察觉。在呈递发言人逻辑思维之际,语言的力量亦正亦反。

这就要求我们听众打破修辞等描述性语言的限制壁垒,考量如何去解读事实与真相。如果有人强调自己是“用数据说话”,我们最好三思而后行。如果你想要体味语言的力量之真谛,请你从改变用语习惯开始。

【供稿单位:管理学院    作者:王妤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恩泽 亭亭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最新发布

新闻排行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您是本站的第:64104994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